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投身伟大实践,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生活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孙存良
//www.workercn.cn2017-11-16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矛盾推动生活前进。毛泽东同志说:“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重要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面向未来,我们着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将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问题提供答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激发新活力、开创新局面。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认识是个历史的过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科学判明发展形势、正确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前提,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然而,却没有坚持下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判断和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之前,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大背景下作出的。根据对应的发展阶段,我们将其称之为“发展起来前”的矛盾。

  36年后的今天,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论断,这是建立在我国社会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基础上的。诚然,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各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根本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中国社会“发展起来”了。这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最大前提。

背后反映的是社会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得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生产和人民需要两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作出科学合理判断的基本参照。

  近年来,“国人到国外买奶粉、买电饭煲,甚至买马桶”的新闻时有出现,这并不是因为国内生产不了这些产品,而是因为国内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产品“质量”这一特性支付的意愿越来越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按照世界银行统计,2016年中国GDP总量为11.2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8113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GDP第二大国、贸易第一大国。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需求逐步从数量满足转为品质享受。

  在“落后的社会生产”解决之后,“发展起来后”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以城乡发展不平衡为例(一般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值度量),这一比值已从1982年时的1.82上升到2009年时的3.33。近几年虽略有下降,但依旧保持在3左右。相比之下,城乡支出差距虽然略小于收入差距,但趋势十分类似。再以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为例,去年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人均GDP排名中,位列前三的天津、北京、上海人均GDP均超过11万元,而排名靠后的三个省人均GDP均低于3.4万元。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说明人民需要的内容更广泛了、层次更高了,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为此,必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解决矛盾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要求我们紧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推动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还要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最大实际没有改变。对此,必须有足够的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的十九大报告向人民作出庄严承诺。

  我们坚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生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