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头条-正文
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导向
雷鸣
//www.workercn.cn2016-05-23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这段话深刻揭示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人民性。

  首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人民为中心,就要直面人民的要求,从人民当中寻找研究课题,在选题时既要重视书本,更要重视回应人民提出的问题、满足人民的现实需要。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就是现实中人们的需要,恩格斯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举凡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从经典力学到电磁学再到分子生物学,越来越多的知识积累是为了回应现实中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即使是传统的被认为是纯粹靠哲学家个人思考推动的哲学,也越来越表现出对现实中人们需要的关怀,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应了新兴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需要,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方兴未艾的以罗尔斯“正义论”为代表的政治哲学,回应了现实中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诉求。而在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学科中这一点更加明显,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回应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回应了新兴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凯恩斯的经济学回应了应对市场失灵的需要,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说回应了处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行为失范问题的需要,韦伯的社会学学说回应了解释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兴起的需要,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都是在回应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需要。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很多研究热点都来自现实中的人民需要,经济学需要回应人民对发展的要求,社会学需要回应人民对和谐的要求,政治学需要回应人民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法学需要回应人民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要求,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人民为中心,就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尊重人民的首创性,善于总结人民的创造和经验,把人民的实践上升为科学理论。科学研究追求的目标是创新,创新来自于人们的实践,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自然科学如此,哲学社会科学也不例外,两者不同的是,自然科学的实践是在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是在人民群众当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大量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就是学者对人民的实践活动的总结,把人民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系统化、理论化。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来自农民的生产实践,这一实践活动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了直接的研究素材,学者围绕这一实践展开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围绕这一实践展开学术辩论和历史追索,力图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人民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最后从中概括出科学的理论,这些理论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也丰富了既有的经济学学说。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向人民学习,总结人民的实践经验,提炼概括出科学知识的典型事例,充分体现了研究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再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使研究工作从人民中来,再到人民中去,让研究结果服务人民,让人民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受益,说到底,就是为人民做研究,为人民服务。自古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有“经世济民”的传统,近代以来很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是积极投身社会变革大潮,服务人民,建设社会。知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过,他一生的学术追求都是“志在富民”。 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职责,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必然途径。作为学者不应该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而应该自觉地学以致用、服务人民。同时,还应该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准,根据人民的反馈改进我们的研究。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传统文化复兴、土地流转、社会治理、户籍体制、教育体制、社会保障、医疗改革等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产生了大批成果,需要尽快把这些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法规、文件,用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民所用,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博士)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