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2017年理论学术研究观点要览(上)
//www.workercn.cn2017-12-25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马克思主义哲学篇

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

十九大实现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在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历史认同、现实认同和未来认同方面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从而建构了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实基础。有学者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科学判断,在理论上突破了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必须完全一致的观点,使主要矛盾更加贴近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解决了社会性质的相对稳定性和历史发展的绝对变动性的矛盾。有学者认为,党的十九大理论创新的最大亮点,就是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了其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创造性地解决了指引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西方民主政治正陷入全方位危机之中

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智慧和方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政治文明成果,但绝不能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学者指出,认为只有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才是政治改革,实际上是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完全曲解,同时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严重误导。有学者提出,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实际上很难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西方民主危机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就是明证。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深陷一场危机之中,而且这场危机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为严重的和全方位的,几乎席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所有层面和所有领域。西方民主在被移植到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以后,也大多造成社会动荡、社会分裂乃至走向衰败等水土不服的后果。有学者指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认识到,不能再迷信西方民主了,它根本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批判推行霸权主义的“西方中心论”

构建文明交流互鉴的“命运共同体”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明的魅力是在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的特征中体现的,世界各种文明应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而不应该是排斥和取代其他文明、称霸世界。有学者提出,“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是世界的中心,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特征或价值具有普遍性,代表着非西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只有一条,西方的道路就是世界的普遍道路,这实际上是西方通过殖民化全球后逐步形成的一种优等心理,是对人类文明、文化和历史的误解。有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只是人类文明中的一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资本主义道路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并非只有一条,西方的道路也绝不是世界的普遍道路。学者们提出,西方国家推行“西方中心论”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西方的既有霸权利益,不但损害非西方国家的主权和核心利益,而且给世界和平带来了极大危害,实际上是当今世界不安宁的重要根源。西方发达国家应当平等和谦虚地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和包容性,逐渐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建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经济学篇

转“脱实向虚”为“脱虚向实”

引导中国制造业良性发展

  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很多学者提出今后要发展实体经济,培育新动能,很多观点认为经济增长重心要由“脱实向虚”转向“脱虚向实”,因而呼吁将减税、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作为重点。另外也有人认为,“脱实向虚”现象受到实业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金融层面的多重影响,其改变并非一蹴而就。有学者认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了以房地产和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挤压,部分企业难以获得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尤其是房地产业吸纳大量社会资源,拉高了市场利率水平,推高了制造业成本,影响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防止资本过度流向虚拟经济,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还有学者指出,实体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不合拍,无法很好地对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要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按照市场需求创新供给、提质增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其重点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学者认为,在战略手段上,要重视打破历史形成的乡村发展低水平均衡状态,把握人力、地权、资本和技术四个重点,引入先进要素。重视不同区域乡村发展的差异性,在粮食安全、产业效益、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上进行合理选择,讲求因地制宜。与此同时,中国未来的发展,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迅速扩大,但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还在恶化。人民群众对生存条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污染治理的短板亟待补齐。

以产业发展促进全球化

“一带一路”推动合作共赢

  中国的“一带一路”提出3年,已初步形成了覆盖亚、非、拉、欧四大洲的国际产能合作格局和新的区域经济贸易格局。有学者认为,过去的全球化把“一带一路”很多沿线国家遗忘了,过往的全球化推动者都是发达国家,今天我们所提出的全球化,就是要弥补以往的不足,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全球化之中。有学者认为,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多数国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沿线国家都致力于共同繁荣发展,促进收入迈向新水平、产业迈向新高度。“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国需与一批与自身同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共谋发展。这一特点决定了,“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将引领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而且将在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转型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中国以发展为导向,与我们的产能合作有关,我们要以过剩产能,去弥补发展中国家的不足,形成合作共赢。

  (作者孙咏梅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1 2 3 共3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