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办好环资案件 护航绿水青山
陈毅清 王君辉
//www.workercn.cn2018-04-20来源:人民法院报
分享到:更多

  

  涉环境资源案件提起诉讼难、收集证据难、因果关系及原因力鉴定难、法律责任比例划分难等实践性难题一直制约着该类案件的立案、审理和执行工作,这些困难需要我们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大型法治题材电视连续剧《阳光下的法庭》刚在央视播映,就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该剧一开始即以一起广受关注的环境污染案件为切入口,展示人民法官精准查证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公正高效地保护好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的公道正派形象。以环境资源案件为引子,高度契合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热切期盼的心理,是人民法院以法律武器维护公众利益的生动脚注。

  近年来,全国各地法院受理的涉环境资源案件一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人民法院借助司法审判惩处污染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的职能作用日益彰显,有效地保护了生态资源。而另一方面,正如《阳光下的法庭》所揭示的那样,涉环境资源案件提起诉讼难、收集证据难、因果关系及原因力鉴定难、法律责任比例划分难等实践性难题一直制约着该类案件的立案、审理和执行工作,这些困难需要我们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从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情况看,推进涉环资案件审理工作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内容:

  树立紧贴时代特点的环境资源司法理念。司法理念直接决定办案思维。承办法官要加强案情研究,紧密围绕环资案件的现实问题,全面树立起注重预防、修复为主、公众参与等现代司法新理念。要强化能动司法的意识,对重大的环资案件主动介入,及时开出支持律师调查取证的调查令,同时要加大依职权调查的力度,必要时要在开庭前就向有关部门及时发出相关司法建议,避免环境资源遭受进一步破坏。要坚持“修复为主、补偿为辅”的办案原则,积极引导当事人对遭受破坏的环境资源进行修复性保护和培育,以身体力行的修复行为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对环资案件,要始终坚持阳光司法,及时将已经确认、固定的案件事实向社会公众公布,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引导群众关注环境资源、参与环境资源保护工作。

  丰富和完善多元化机制解决环资纠纷。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环境纠纷解决方式的司法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为此,要建立健全环境资源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通过整合司法资源,规范诉讼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和配合,切实丰富解决环资纠纷的途径和手段。在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上,仲裁、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等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要以业务指导、工作督导、人员培训等形式,统一业务解纷标准,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简化非诉讼方式的办理流程,提高解决纠纷的办事效率,让因为环境资源受破坏而遭受经济损失或身体权益受损的群众愿意接受非诉方式解决矛盾纠纷。通过非诉方式达成的和解、调解协议,人民法院应及时进行司法确认,使非诉方式达成的方案也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真正推动非诉方式的普遍化和司法化。在具体的实践中,诸如律师参与调解、植被补植、生态休养等解纠方式均值得大胆尝试。

  更加细致审慎地查明案件事实。事实认定是案件审理工作的重心。环境资源受损机理的独特性,决定了环资案件的专业性,承办法官要投入充足的时间做好庭前准备工作,对相关的术语内涵、体系标准、技术规范要及时查阅资料进行了解,为查明案件事实做好准备。此外,要综合运用鉴定意见、专家意见、证据规则、经验法则等,加强对案件事实的甄辨和内心确信。例如,案件出现多名被告时,要注意审查被告之间是否存在连带责任的情形;重点审查免责事由的情形,坚持严格审查的标准,逐一进行细致的证据质证,不能让被告“钻空子”;对于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问题,承办法官不仅要实地调查环境资源受污染、遭破坏的具体范围和程度,还要考虑防治污染的成本、被告获利的大小以及抵偿费用对于权益受侵害的群众的“心理愈合度”,更要注重参考环资领域的专家意见,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辩解陈述,综合全部案情准确认定案件事实。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