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中高速增长中蕴含着新变化新亮点新动能
王一鸣
//www.workercn.cn2015-10-23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四、全面认识经济运行的新变化和新现象

  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期,短期和长期因素相互交织,总量和结构问题相互叠加,国际和国内经济相互影响,形势的复杂性、关联性、不确定性超过以往。一些原有的比例关系被打破,新的平衡关系需要重建。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地、辩证地认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和新现象。

  经济短期放缓不改长期向好趋势。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经济增长阶段和动力转换的必然结果。从国际经验比较看,绝大多数经历过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到第四个10年经济增速都低于4%,我国仍能保持7%左右的增长率,表明我国经济仍具有很强的韧性、发展潜力和回旋空间。从中长期趋势看,我国有条件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一是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本世纪初,我国的R&D投入在全球仅排名第九,而2012年我国R&D投入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R&D投入的第二大国。2013年,我国已成为全球三种专利的授权量最多的国家。2014年,我国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1%,超过欧盟当年的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将逐步替代要素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二是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质量红利转换。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年毕业生数量最多的国家,2014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超过700万,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9.6年和12.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超过1.2亿,这一数量接近于日本总人口。高素质劳动力队伍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抵偿人口数量红利的衰减,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为迈向中高端水平储备更多的中高端人才。三是挖掘传统动力的空间广阔。目前,我国城镇住房成套率不足80%;每千人汽车拥有量100辆左右,仅相当于美国的1/8、德国的1/6和韩国的1/3;单位劳动力固定资本存量不足美国的20%。挖掘房地产、汽车等传统领域的潜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仍可以打开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巨大空间。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做出战略部署,改革步伐明显加快,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等牵动全局的改革,将释放更大的制度红利,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指标关系调整反映经济转型升级动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表象上看是经济增速放缓,但本质上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明显变化,事实上是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力转换的具体体现。例如,用电量与经济增速相关性减弱,有人据此质疑经济数据质量,但却忽视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效提升的作用。随着服务业比重提高、高耗能行业增速大幅下滑,用电弹性系数会明显下降,前三季度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降至0.12左右。从国际经验看,日本等典型追赶型经济体在转型期间都出现了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明显下降的情形。再如,货运量与经济增速之间的相关性下降,主要是重化工业产能过剩、能源结构和运输方式调整的结果。随着我国重化工业产品需求达到或接近峰值,对煤炭、铁矿石等大宗能矿产品的需求明显收缩,铁路、海运等运输量也随之下降。又如,有人质疑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过快、总体偏低,但事实上近年来在劳动力和资本积累持续放缓的同时,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已出现止跌回升态势。根据最新测算结果,1978—2014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一度有所下滑,但近两年来逐步回升至接近2%的水平,保持了技术追赶的态势。随着增长阶段的转换,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资本市场短期波动有利释放风险和完善机制。6月下旬以来的我国股市连续大幅调整,有关部门采取一些临时性的救市措施,避免了市场恐慌情绪进一步蔓延,确保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从长期看,资本市场走势和经济基本面密切相关。但由于流动性、市场信心和投机等因素的作用,资本市场短期往往会背离基本面,甚至出现较大的起伏。这种动态调整,客观上说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部分,是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的一种体现。通过调整,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和释放风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次股市调整和救市过程也暴露了监管机制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的成熟过程,其实都是面对市场大幅调整中不断纠正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轮股票市场大幅调整和政府积极应对,有利于局部风险的释放,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积累市场监管经验,增强风险意识,有利于推动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和政策完善,以实现动态的、全局的、更长时期的市场稳定。

  中国与世界互动效应增强需要相互调适。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占全球的13%左右,近年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20%以上,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我国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经济发展不仅受到国际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同时还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多种渠道关联影响到世界经济。随着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逐步显现,国际社会对我国市场变动的关注度和敏感性也明显提高。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我国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今年6月下旬以来的国内资本市场波动,8月11日汇率形成机制调整,都引起了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也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增大,国内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的对外影响也在加大,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效应正在增强。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国际社会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的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巨大,但对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要有足够的认识。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部署,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全年的预期目标,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1 2 共2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