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出清”僵尸企业要壮士断腕
蔡恩泽
//www.workercn.cn2016-01-06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有媒体报道,原本分属几个地方、业务没有往来但同属环保生态产业的5家“僵尸企业”在资本的撮合下,重组为“五合一”的集团公司,经过大半年的整合、运转,虽说还是“各干各的活”,却创造出2000万元的利润。几家“奄奄一息”的企业居然奇迹般地复活,让“出清”大势下的亏损企业有了生还的希望,增强了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信心。

  僵尸企业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们有的自恃有政府宠着护着,有银行供着背着,有资本市场遮着掩着,虽然长期亏损,但几乎没有一家愿意主动退出市场的。甚至还指望能熬到下一个市场周期“柳暗花明”,于是就这么耗着,演变成“僵而不死”的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痛点”显而易见。政府有政府的难处,有些僵尸国企是地方的牌子、政府的脸面,倘若当地国企被跨地区兼并,意味着政府失去了对这些企业的控制权,随之而来的是税源的流失、政绩的消弭,而破产则意味着政府需要处理大量失业和善后工作,面对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弄不好还会引发震荡,这些都是烫手的山芋。

  银行有银行的考量,捆绑政府信用的国企和大型民企是其最容易依赖的服务对象和利润大户,即便是连年亏损,只要企业不倒闭,总有“顶债”的主,而企业不停地借新债还旧债,银行还能取得可观的利息。倘若企业倒闭了,银行就成了冤大头。银行在政府信用背书的情况下,认为僵尸企业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往往选择继续给僵尸企业输血放贷。

  市场有市场的盘算,僵尸企业不少为上市公司,戴着ST的小红帽,只剩下一张“壳”。沪深两市的壳公司多达266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0%.壳公司虽说人老珠黄,但仍有一定的姿色和魅力。对很多企业来说,上市依然是获得阶段性成功的标志。而有了壳公司这样的金字招牌,就不愁没有买家,不愁没有投资者。这也是不少僵尸企业长期赖在股市上,退市遥遥无期的重要原因。

  僵尸企业虽然效益低下,却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本等资源,导致市场资源无法向收益更高的企业流动,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据浙江省统计,近3年产生的僵尸企业就多达1542家,占地2.57万亩,形成银行不良资产接近千亿元。僵尸企业受到政府、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庇护,像幽灵一样,形成一个自我循环的怪圈,损害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而那些代表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却贷款无门,嗷嗷待哺,融资成本高企。如果听任僵尸企业背负大量债务,长期累积下去,势必会导致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剧增,加之企业间债务链犬牙交错,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有鉴于此,中央决定从供给侧发力,进行结构性改革,对僵尸企业作出“出清”的果断决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僵尸企业大多“站台”于过剩产能,如钢铁、石化、机械、水泥、煤炭、纺织等行业,如2015年三季度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05%,企业亏损面接近50%。因此代表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就首当其冲地成了去产能的靶子。“出清”实际上就是要将那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但难以顺利退出的企业坚决扫地出门。这也表明中央政府壮士断腕的气魄:对过剩产能要下决心淘汰一批,更多地改造、升级一批;要有勇气对“僵尸企业”、“绝对过剩产能”的企业狠下刀子。当然,“出清”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不是一清了之撒手不管,因此必须统筹谋划好路线图,建立科学有序、尽量减少社会震荡的退出机制至关重要。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