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调转促要重视品牌建设
孙自铎
//www.workercn.cn2016-06-02来源:合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品牌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创新、技术改造都不是目的,仅仅是手段,最终都需落实到产品上,因为品牌的优劣与知名度是市场竞争的最终评判标准。消费者在市场上只认品牌好坏,市场上谁拥有品牌产品谁就能取得主动权,成为竞争的赢家。同样的商品即使是供过于求的商品,只要是知名品牌同样可以获得竞争的主动权。在国内外市场中处于竞争优势的无不是占有品牌的优势。这方面我国仍处于不利地位。

  据中国品牌研究中心2013年发布的研究成果,在58个国际品牌中,美国占据一半,德、韩同以10%位居第二。而在国内品牌中,北京、广州和上海分别占24%、23%和13%,三省市合计占全国60%的比重。地级温州市一个市即拥有中国品牌38个、中国驰名商标20件、中国出口品牌产品6个,所以温州的商品走遍全国。中外情况表明,最富有、最具竞争力的国家都是建立在品牌之上的。众多强大的品牌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强大竞争力的一大支撑点。

  另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继续保持主要消费群体称号。财富品牌研究院根据品牌库中2万多品牌的营业收入估算发现,2015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168亿美元,全年中国人买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因此,如何把消费从国外吸引到国内是调转促的重要目的,也是经济走出低谷的重要手段。遗憾的是,我国在产品品牌建设上做得不尽如人意。中国虽有200个左右产品生产处于世界前列,但少有过硬品牌,90%还是贴牌生产,一些传统产业已受到国外强烈冲击。

  加强品牌建设的建议

  当前调转促工作重点之一是要放在企业的品牌建设上,要围绕打造一批国际国内名牌产品而努力,一切创新、研发均以围绕品牌产品工作上,无论是研制新产品,还是壮大老产业产品,都必须要树立这一理念。品牌产品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竞争中打磨锻炼出来的,也是国家有意识培植出来的。那么如何打造出更多的品牌产品呢?我认为关键的是以下几点:

  1.要用法律手段建设品牌产品。德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国8000万人口,创造出2300个世界名牌产品,遍及机械、化工、光学,直到厨房三具、体育用品等各领域,德国的产品已成为信誉的代表。现在德国又正式提出向工业4.0进发,又要经历一次跨越。但德国原有的产品并不是这样过硬,也经历了由劣变优的过程。19世纪德国产品也曾是粗制滥造。英国就曾立法,要求进口德国产品要特别注明是德国造,以便与质优的英国造产品区别开来。后来德国靠立法,提高产品标准,限制低劣产品。在法律引导下,企业注重产品质量,对技术精益求精,经过不到30年的努力,产品全面优于英国。我们应该接受这一经验,通过立法使企业重视品牌打造。

  2.对待快与慢要有正确的认识。人们常说,慢工出巧匠。快与慢是辩证的。一味追求快就很难出优质品。对快与慢要有一个正确观念。如修一条路德国要6年时间,但修好后可以用上百年。盖一栋四层楼房要用4年时间,但建成后可以用上400年。相对于使用时间而言速度并不慢。这里有个效益比较如何看待的问题,几年修建一条路、盖一座房子看起来是慢了,但相对于使用期来说,无疑效益更好些。现在一些地方领导人力图在任期见到成绩,不顾产品质量,急于求成,这种情况不改变,品牌很难铸就。

  3.政府要鼓励企业创品牌。政府应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帮助,要在全民中树立品牌意识。培育、打造一个品牌非一日之功,重在长期坚持,企业在创品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政府要给予支持和帮助加以保护,坚持对伪劣产品打击和取缔,杜绝仿冒产品,扶持企业创新品牌建设,在社会提倡民族品牌,鼓励使用民族产品。总之,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4.企业要有创品牌、保品牌的意识。无论是传统产业的产品,还是新兴产业的产品,都有个打造品牌问题。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要视品牌为生命,不断打造和创新品牌。我省已经有些品牌产品,但还远远不够。创造一个品牌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和创造。同时,既要有创新队伍和创新组织,还要有一批熟练工人,缺一不可。因此,建立科技创新组织,培植一大批长期服务于企业的工人都十分必要。企业应在这两个方面努力才能打造出好产品。(作者为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