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明文规则缘何频遭不信任
侯学宾
//www.workercn.cn2016-05-25来源: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平日里,经常听到人们对法律规定的明文规则吐槽,也经常看到凑成一堆儿就公然闯红灯的“中国式过马路”,这种不信任明文规则的现象,生活中时常发生。

  每年期末考试,我都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由于考场安排往往是四五个班在一个大教室同时进行,为了避免交卷的时候出现班级混乱,监考老师往往会在讲台的空白处用粉笔重重地写上一二三四等显眼的数字,以此来代表不同的班级,并在考前告知学生按照数字摆放试卷。

  这么做本来是方便学生有序交卷,但是事实表明,除了每个班第一个交卷的学生会遵照这个规则摆放试卷之外,大部分后续交卷的同学并不是根据讲台上显眼的粉笔数字来判定该把试卷摆放何处,而是不断地翻阅前面交卷同学的试卷来确定自己的摆放。这就导致最后交卷时,很多人拥挤在一起不断地翻阅他人的卷子,现场一片混乱,而且最后还是会有不少同学放错试卷。

  出现这种情况并非一次两次,而是每年都如此,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我很诧异,为什么学生们会忽视事先告知的明文规则以及讲台上显眼的标志,而选择花费时间去看前面同学试卷上小小的班级数字?每年考试后,我都会找到几位同学,询问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有的说根本没看到讲台上的数字;有的说跟着前面的同学放总归没错,就算错也有人做伴;有人说就是从众随大流……

  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对前面同学行为的观察和模仿要比对明文规则的遵守更重要,或者说前者更容易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南。

  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推论出国人更不相信规则和法治,但是古人的事例确实和现在的生活细节有相通之处。《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商鞅“立木取信”的典故。商鞅在变法之前,担心百姓不信任,就在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徙置北门者予十金”。让我们看看百姓们的反应:起初“民怪之,莫敢徙”,商鞅又下令“能徙者予五十金”,直到一个人半信半疑地将木杆从南门搬到北门后获得奖赏,人们才相信商君的法令。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法令并不会自然地让人产生信任感,而是需要有人去试验后才会获得民众的信任。

  正是因为我们更愿意相信对前人的观察和模仿,才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出明文规则与潜规则共同存在,甚至很多时候人们更相信潜规则,而不是信任明文规则。这种现象带来诸多不良后果。首先,前人对明文规则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从众行为会增加犯错的几率。其次,基于利益考量,每个人在观察和模仿的时候都会“扭曲”或者“改变”明文规则,甚至是规避明文规则,潜规则的形成就顺其自然地出现了。潜规则的出现是对明文规则的严重侵害,使明文规则丧失应有的权威。再次,对明文规则的不信任更容易导致人们相信“法不责众”,视明文规则为无物,“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对明文规则赤裸裸的漠视。而对明文规则的不信任是法治社会形成的重大阻碍,培养对明文规则的信任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作者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