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杜强
//www.workercn.cn2016-09-06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这一重要论述充满深邃的思想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价值观、财富观,对于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15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召开的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的重要论述,语言简朴却又充满深邃的思想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价值观、财富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党的95年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造福人民、改善民生始终是我党的目标追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十八大以来,我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适应新时期新的发展要求,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这一既是民生也是民意的愿望,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五位一体”,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切实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践行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任务目标,相同的宗旨意识。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要努力实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的目标任务。

  深刻揭示了环境保护和民生福祉的辩证关系。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深刻体现了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的今天,人民群众对干净水、清新空气、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福祉问题。良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要素。要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

  丰富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财富观。马克思认为,财富有使用价值形态的物质财富、交换价值形态的货币财富和生成形态的能力财富等三种基本形态。“自然资源”是“财富”之母。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无节制地掠夺消耗“财富”之母、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产生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良好生态环境是一种绿色财富,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创造绿色福利、生态福祉。生态环境改善了,人民群众健康了,不但可以避免疾病痛苦,还可以减少看病住院支出,变相增加财富。同时,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环境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吸引投资创业,增加收入,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观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绿色财富观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深化拓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指明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正确方向。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要求。要实现这一根本要求,发展生产力是前提和基础。发展生产力要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发展生产力?要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导向。生态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方式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良好生态环境就是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就是创造财富,就是找到了人民生活质量增长点的法宝。我们要树立和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改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创造财富、享受财富。

  正确指出了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途径。良好生态环境的外在特征就是生态美。良好生态环境既是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人民生活富裕的重要衡量指标。“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百姓富、生态美两者间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指出了良好生态环境可以创造财富,带来金山银山。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改善生态环境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机统一起来。

  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一是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组织层面上,我省成立了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领导协调全省生态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层面上,着眼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规、规划、政策制定和完善。十八大以来,制定出台了《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福建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福建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福建省“十三五”生态省专项规划》《福建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法规、规划、政策;建立了每季度环保督查会、环保综合督查等制度;设区市书记、市长同签环保目标责任书,在全国开环保“党政同责”之先河;在全国率先对全省34个县取消GDP考核,代之以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等体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指标考核。

  二是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方面,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推进城市中心区、重点地区、主要干道周边环境整治,实施“四绿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描绘“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绿中”的愿景。“十二五”期间,全省植树造林1665万亩,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8%,新增国家森林城市3个,城市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达30.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76平方米。另一方面,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贫困之源。“十二五”以来,全省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00万亩,2015年底,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下降到8.87%,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强力推进节能降耗,狠抓环境整治。近年来,我省采取多项举措,围绕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深化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源整治以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从源头制止污染环境,从未端治理环境污染。集中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快“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重点节能工程和污染减排项目建设,淘汰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仅2014年全省就淘汰(关闭)涉水、涉气、重金属污染物排放落后产能项目53个。

  四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众筹金融、众创、众包与海洋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绿色循环低碳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3∶51.0∶39.7调整为2015年的8.1∶50.9∶41.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省取得经济总量与收入水平同步增长、物质文明与生态环境同步改善的可喜成就。“十二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60元,比2010年增长53.1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0元,比2010年增长86.48%。2015年,森林覆盖率65.95%,居全国首位;全省已建成92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16个、省级23个;17个县(市、区)获得“国家生态县(市、区)”称号;12条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97.8%,Ⅰ-Ⅲ类水质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所有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5%,厦门、福州分别位居2015年全国74个主要城市“气质”最佳第二和第六名。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十三五”期间,我省要进一步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上下功夫。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要求,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坚持防治污染与修复生态并举,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国土空间开发“绿色布局”,完善绩效评价考核“绿色导向”,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继续深入推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为全国其他地区探索路径、创新经验做出新贡献。(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