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一枚玉琮的故事
杨雪
//www.workercn.cn2015-12-09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琮王上的神徽 李韵摄

  这枚被称为“琮王”的黄白色方柱体玉琮,配得上一切的赞美之词,然而有时觉得还是最通俗的描述——最大、最重、最美,才是最妥帖的。因为即使用笔将那几十条放射状的线条描摹清晰,即使最显微的相机拍出最细致入微的照片,即使用实验室考古的办法将其琢磨成器的过程复原,你依然会选择相信它并非人工,乃是浑然天成。

  同距今5000年的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相比,玉器是良渚文化最突出的物质成就,它不仅是体现聚落规模和等级的标识,也是社会信仰和精神领域的反映,更是不同区域间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载体。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其中仅反山、瑶山两地就出土玉器2000多组,若以单件计则超过6000件。反山第12号墓无疑规格最高,几乎所有精美的玉制礼器璧、琮、钺、璜等皆出于此,包括我们称之为“琮王”的那一枚。

  琮王上最令人惊叹的是那8个兽面神人图像,学者称其为“神徽”。该怎样来描述“神徽”图案呢?人脸呈倒梯形,圆眼,宽鼻,阔口,露齿,表情威严,人头上的羽冠由22组呈放射状的羽翎组成。雕刻线条纤细如发丝,最精绝一处竟然在一毫米的宽度内刻出了四五条线。兽面有巨大的眼睛,两眼之间用微凸的短桥联结,獠牙外撇,作蹲踞状,有鸟足形利爪,人臂、兽肢上都密布着卷云纹。

  它的制作应当极为复杂。一定体量的玉料才能制成坯体,内圆而外不方,琮的射孔均为双向管钻,神人兽面像凸起的鼻端是多次切割所为,琮节面的分割也需要精确的计量,每一节的误差高度应在十分之一厘米之内。既有完整的简约的平面像,也有节面转角的立体像,还有对折角的立体像。人的头部和兽的面部都用浅浮雕处理,突出于器表,而人的双臂和兽的下肢则用阴线细刻处理,凹入器表。

  这一切是如何完成的?玉是一种坚硬的矿石,而良渚还是一个不会冶炼硬金属的时代,工匠们到底是如何做出这些精美玉器的呢?

  经过多年的努力,考古学家给出了一个基本的答案。

1 2 3 共3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