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传承历史文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底
//www.workercn.cn2014-05-05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北京的历史文脉不仅展现自身的城市文化脉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

  主持人:这种历史文脉对北京的文化乃至国家的文化形象产生过重大影响,请举例说说。

  韩震:从历史上看,作为国家首都以来的800多年里,在大多时间里北京就是我国的文化中心,是文化创造的中心,是文化辐射的中心,一直扮演着历史进程中全国文化发展所能达到高度的“集中体现地”的角色。例如,徽班在进京之前,再好也只能有地方性的水平和影响,只有经过在京城的淬砺,才成为代表国家水平的国粹。再如,在建筑和格局上,北京城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可以说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在建筑领域里最辉煌的体现,也可以说是凝固的“中国哲学”,是我国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因为在这里才能或有资格完整地体现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的精神。

  近现代一批文化名人看重北京的历史文脉

  主持人:北京历史文脉在国家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现代文化名人是如何描述北京的历史文脉的?

  金元浦:北京文脉,通古宣今。古往今来,无数先贤哲人都对北京的城市精神、核心理念、文化要旨做出了自己的概括。20世纪近现代一批文化名人最看重北京的历史文脉。文化巨擘鲁迅先生视北京为“继古开今”之地,“五四”先驱李大钊将北京城市特色概括为“新旧兼容”,而文学大师朱自清则将北京文化特色概括为:大、深、闲三大特色。他们虽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却是最钟情北京文化的北京居民,他们都把生命中的一段辉煌留给北京,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永远存在心底。

  肖东发:北京历史文脉的影响,可以从艺术家、思想家对北京文化的笔下体现出来。梁思成爱北京,对北京了解很深。在北京还被称为北平的时候,他说:“北平的整个形制即是世界上可贵的孤例”、“它们综合起来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艺术陈列馆’”、“对于人民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影响,最能触发人们对民族对人类的自信心”。老舍把北京的情、北京的味、自己的爱、自己的魂都写进了对北京的描述,在文学史上称为“京味文学”,陶醉于北京的文化,极重乡情乡音。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爱首都,爱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素质。要想爱的深,就要了解的深。想起北京,无一不美。冯至先生甚至说,我连北京的风沙都爱。不仅北京人爱北京,外地人甚至外国人也有很多爱北京。他们以到过北京为自豪,以离开北京而怅然失落,以思念赞誉北京而得到精神满足,北京的魅力像醇厚的美酒。对中国人来讲,北京是昨天,今天,也是明天,它是一座永远的城。另外还有丹麦的著名城市规划大师S·E·瑞思穆森说过:“整个北京城的平面设计匀称而明朗,是世界的奇观之一,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瑞典的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在上世纪20年代来到北京,他对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最感兴趣,拍了很多北京城墙城门的照片,写了一本书《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现在成了宝贵的史料,因为这些城墙城门都没有了。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关键是规划城市要把历史和未来贯通起来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历史文脉,要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那么,规划城市就要把历史和未来贯通起来。请问如何体现?

  张宝秀:城市在其有形实体与空间形态、无形文化传统与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城市文脉的差异性及多层次性,因此,通过地域文化空间体现、传承城市历史文脉,需要分层次、分类别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在城市中,保留某些传统建筑单体或建筑群,是相对最容易的。城市的某一区域、局部,也相对比较容易保留比较完整的文脉体系,如建筑风格的一致性、空间形态的完整性、人们视觉上的连续性、社会群体意识的统一性等。但是,城市文脉的延续与传承,重要的是,必须从城市实体空间和城市文脉的整体性上进行规划设计,其对象既包括传统的实体要素与空间形态,保持城市中有价值的传统实体要素是文脉延续的基础,而且还包括无形的城市社会文化空间中的积极因素,体现对传统人文的关怀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城市历史文脉的整体关联性和城市文化优秀基因的完整传承,否则城市的文脉就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这就是之所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要进行整体保护的意义所在。

  肖东发:北京规划建立“两轴两带多中心”,从“同心圆”“摊大饼”跳出来。建立“西部生态带”,将建设重点转移,重点建设“东部发展带”。市区建成区弱化商贸功能,强化文化功能,行政办公机构适时迁往新区,给旧城减负;甲级医院和示范性高中也要疏散支援新区,增加配套设施。

  两线之中轴线景观恢复建设包括:复建永定门,亮出燕墩,亮出轴线西侧先农坛及东侧天坛南坛墙和神乐署,整治景山,修复景山寿皇殿,修复雪池冰窖及御史衙门,亮出黄化门城墙,腾退火神庙等。

  另一条复建的东西轴线就是朝阜路,沿线景观包括恢复白塔寺完整风貌,恢复历代帝王庙,复建三座门南侧牌楼,腾退修复宣仁庙,孚王府腾退、修复,腾退修复东岳庙东、西路及中路北部。这些都体现了传承历史文脉的规划思想。

  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延续文脉,承载乡愁,就要保住北京文脉的“根”,让文脉的传承成为北京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底

  主持人:北京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如何让千百年形成的北京元素融入到现代空间中去,让这个现代城市更有历史文化底蕴?

  金元浦:城市的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日新月异的。今天的北京已不是过去的北京。北京已经成为两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它已经从古老的城市转变为今天的国际大都市。如何将北京元素巧妙贴切的融入到现代空间当中去,保住北京文脉的“根”,实现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的有机衔接,使我们这个城市更有底蕴,更有风格,更有首都的特质和性格,这是更新更艰巨的课题,需要我们花更大的气力去探索,去创新。

  韩震:让北京元素融入到现代空间中去,一个重要方面是,北京应该成为文化创造和文化创意的中心。文化得以记忆,必须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正像我们的传统文化仍然有持续的影响力,但我们不能靠停留在唐诗、宋词、元曲的形态上保持我们的文化活力和文化竞争力,我们也不能停留在京剧、昆曲的形态上保持我们的文化活力和竞争力,尽管它们是我们艺术创造不竭的参照源泉。我们必须知道,传统文化不是我们文化的终点,而是我们文化创造活动的起点,我们必须创造符合这个时代需要的文化形态,才能对当代世界和全人类作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唐朝有唐诗,宋朝有宋词,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有什么呢?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动是延续文脉的真正力量,是民族文化记忆的最有效形式。当然,创造必须基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源泉,才有坚实的根基。北京不能脱离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和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滋养。“人文北京”更应该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立足中华民族的国家利益,不断创造,推陈出新,打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化。

  主持人:现代社会发展对传承城市文脉带来了哪些问题?如何扭转这种局面?

  刘绮菲: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开发,对北京古都风貌、文物保护造成了一定冲击,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形的,是对古都及文物资源环境的破坏;二是无形的,就是人们越来越缺乏维护民族文化血脉的意识,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弱。扭转这种局面,一要改变只注重GDP经济指标的政绩观,更加注重如“社会与文化特质”、“环境与自然生态”特别是“文物生态环境”等发展指标。二要留住传承城市文脉的人。延续城市文脉需要保留历史留给我们的物,但更离不开能够传承文脉的人。有了人脉才能有文脉。四合院和胡同里必须有一些原来的居民,或者熟悉原来生活的居民后人,真实的历史和生活并非完全可以用文字或图像记录的。第三,离不开一批专门的研究人员,需要他们主要从事本城本地历史和文化的深入发掘、抢救、整理、研究和必要的普及。在城市新功能的建设和新文化的创建中,也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用他们的成果,使本土文化的元素渗透在新文化之中。

  主持人:如何保护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韩震:作为古都,北京应该花大气力保护古建筑和其他文化遗产。文化遗存是我们的先辈文化创造的结晶,它们不仅都蕴藏着我们先辈的希冀、追求、审美和理想,而且也会不断地激发我们的思考、灵感和想象力。建筑是固化了的文化,是文化特色和发展阶段的里程碑。有了它们,我们的文化之旅就有明确的方向感,我们就能够知道自己来自何处、去往何方。目前,北京拥有一大批新建的各式各样高楼大厦,各级各类文化场馆和设施,这些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忘怀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卢沟桥……保护文化遗产,要从尊重身边的文化开始,几千年、几百年前的东西是历史,几十年前的东西也是历史,甚者昨天的东西也是历史。对待已经存在的东西,我们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更应该考虑其文化价值。

  张宝秀:虽然当今旧北京城的实体空间结构已经并不十分完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立足现状,通过对北京城市历史上文脉实体要素的优化重构,在现代城市发展、文化建设的背景下重新整理和思考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现存要素及其空间构建方向和思路,利用现存文化遗产重构城市的文化空间,改变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内在关系表现不强烈的格局现状,推动构建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的、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实体和非实体相结合的城市文化空间新格局,达到城市功能和历史空间整合融合的目的,实现城市文脉有形实体要素和无形非实体要素的传承,实现城市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的有机衔接。

  主题链接1

  何谓“城市文脉”

  城市文脉是一脉相承的,是生生不息的,是一个通过风貌、风俗、风格一脉传承的文化传统,是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生成、演变、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日新月异的。所以,表达文脉的这种城市形态、生活方式,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文脉传承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保护城市的记忆,就是城市的历史风貌、博物系统、史学志学系统、文物系统,这些要保护好。

  第二,要让具有城市特质的传统元素、典型符号,通过精巧的规划设计,巧妙贴切地融入到现代空间中去,使城市更有底蕴,更有风格,更有性格。

  第三,要实现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的有机衔接,因为现代空间、未来空间,并不都是叠加在传统空间当中的。

  传承北京历史文脉应该达到三个境界:一是要让首都市民特别是老北京能够找到记忆中的老北京;二是能够品味到新北京中的老北京味道;三是能够感受到新北京与老北京的有机融合、交相辉映。

  主题链接2

  哪些因素在侵蚀城市历史文脉

  历史上,城市文脉被消失有很多原因。同济大学张松教授曾经这样归纳:

  “新圈地运动”:1990年代的“新圈地运动”,在分散和消解老市民的同时,也侵蚀了传统生活方式、文化样式。

  “旅游经济”:为了吸引众多游客,城市都在充分发掘甚至虚构自己的历史资源。旅游开发倡导的“小题大做、无中生有”。当“都市旅游”演变为“都是旅游”时,古城的居民、古村落的原住民都要为旅游发展让路,甚至全部被搬迁出来。

  “欧陆风”:新的东西就是进步的象征,旧的东西即是落后的标志。“喜新厌旧”成为城市建设的座右铭。为了迎接新事物的到来,先将旧的东西铲除再说。

  “开发权优先”:“开发发展权优于文物保护权”,将文物保护与开发发展对立起来,将住宅区建设、城市经营以营利为目的等。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