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文学要有一颗生活的心
张未民
//www.workercn.cn2015-07-01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近来,深入生活在文学界是一个常被说起的话题。

  70多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深入生活成为一种最具革命性和现代性的文学观念,在五四新文化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文学作家,走出文学写作的自我世界,走向自我之外的广阔的中国生活,写出了一大批新颖的作品。新时期伊始,作家们虽然不太把深入生活挂在嘴边,但他们的所思所写,都是他们以往深入生活的经历、遭遇和感受。而近年的一些文学,却认为有没有生活无所谓,重要的是想象力和技巧,于是文学中出现了过剩的虚构和过度的想象力,莫名其妙的世界,任性的穿越,连碎片化的生活记忆都得不到呈现,这种状态使现实生活不能被有效挖掘和艺术整合,生活被空置了。

  其实,新时期文学的主题和题材不光有知青记忆,它还有一脉来自中国改革开放现实生活感受的文学写作,从《李顺大造屋》到《平凡的世界》,百折不挠创造新生活的中国意志,始终是当代文学唤起普通人共鸣的大雅之声。然而,总体上说,这一脉的文学写作是张扬不够的,我们的文学对当代生活的关注是不够的,自然,感受与深入也是不够的。

  既然当下的生活非常需要文学去深入,那么,我们怎样去认识、去深入呢?20世纪中国的苦难辉煌和革命历程已形成了一种宏大叙事传统,它所呈现的革命生活、国家战略等等,我们肯定要深入。但芸芸众生普通日子里的点滴生活积聚起的一片汪洋,也无疑展开了更为广阔的当代景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开宗明义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亿万人民的基本生活,其物质和精神维度的深广,其理想价值的美好,具体普通又崇高神圣,正所谓“生生之谓易”,绵绵不绝,丰沛不息。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从未具有过如此切近的现实性,从未有过如此的地位和高度,从未得到如此日常朴素而又深刻的认识。你也许更有理由声称,我们无往而不在生活之中,但扪心自问,我们真的理解呈现在面前的广阔的人民生活吗?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已走过30多年发展历程,成就不可谓不大,但是面对亿万人民奋斗的火热生活,我们理解、回应和融通了多少,隔绝、遮蔽和封闭了多少,是否仰望星空多了,滚爬泥土少了?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深入生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只有表面文章的行动。文学要有一颗生活的心,与人民生活融为一体,互相深入、相互培育、共同生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因此,我们要建设一种生活的文学观,要把文学放到人民生活中来理解,人民生活有多宽广,文学就应该有多宽广。只有让文学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会钟情文学,使其有位有为,获得意义。把人民生活放在文学的心坎,文学才能为生活立心。只要文学工作者投身于广阔的人民生活,正如歌中所唱:“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自然会创生出更加丰厚伟岸的文学。(作者:吉林省作协主席)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