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正文
广场文化是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
蔡红
//www.workercn.cn2015-07-02来源:中工网—《安徽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广场文化,是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集中体现了一座城市的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如何进一步搞好广场文化,充分发挥广场文化的审美教育作用,是各地文化部门和群众文化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广场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兴起动因:一是城市的发展注意人性化和协调性,主动留出空间和绿地供人们活动和休闲,客观上为广场文化提供了物质条件。二是广场文化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文化的标志和品位的表现,各个城市都十分重视广场文化建设。三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温饱,更要求娱乐和休闲。四是现代人的生活和居住方式,使人与人的交往交流减少,而平等、自由、宽容的广场文化正好切合了人们需要交流的心理需要。

  (二)基本特点:一是群众自发性。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不同的人群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发活动,既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活动的欣赏者或旁观者,以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自得其乐,娱悦身心。二是广泛参与性。由于广场的公益性和开放性,吸引着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广大市民参与。三是形式灵活性。广场文化活动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百花争艳。四是内容多样性。广场文化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缩影,既有高雅艺术,又有大众文化,体现出开放、宽容、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五是政府主导性。广场文化是社会群众文化的中心阵地,纳入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的目标管理。

  二、广场文化的地位及其作用

  (一)城市的会客厅。城市广场成为市民娱乐、休闲、社交、学习的公共场所,成为领导阶层与民众公开对话的民主场所,成为城市的“会客厅”。

  (二)城市文化的载体。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以其独具的娱乐和调节功能、教育和服务功能、交流和沟通功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成为他们享受文化成果的场所和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

  (三)城市文化的象征。城市广场成为城市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的集中地和示范区,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性区域与文化象征;而广场文化则是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晶,成为城市文化形态的主要表现之一。通过广场文化的窗口,我们可以探寻到城市的灵魂,发现城市内在的文化个性。广场文化成为一个城市引以为荣的精神财富的象征。

  (四)城市发展理念的缩影。政府通过对广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经营,通过组织各种广场文化活动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加城市对内对外的凝聚力。广场文化是城市发展理念的缩影,成为见证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检验城市文化水平的标杆。广场文化具有沟通人际、集聚人气、自娱自乐、营造氛围的功能和特点,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广场文化活动艺术水准的高低和规模大小,是检验一个城市群众文化成效的重要手段,高质量的广场文化活动是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成功展示。

  三、广场文化的发展及其思考

  (一)规划发展,构建广场文化秩序。按照功能先进性、生态性、经济性、文化性、艺术性五项原则,加强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将广场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县乡联动,统筹规划。

  (二)互动发展,打造广场文化内涵。一是增强参与性。广场文化应该是开放式互动性的,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真正成为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二是扩大娱乐性。广场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娱乐性,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自我娱乐。三是提升鉴赏性。城市广场文化走过了一条由自发无序到自觉有序、由零碎松散到组织集聚、由一哄而上到提炼筛选的转变,这其中蕴含着群众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以及对广场文化鉴赏性的提升。

  (三)特色发展,丰富广场文化魅力。一是广场分布格局构建特色。特色是广场文化成熟的标志,也是对群众具有持久号召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品牌。随着城市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广场建设格局上,要坚持“点线面结合”,把城市中心广场作为“点”,散布在各乡镇的中小型广场作为“面”,把国道、省道等主干道的文化广场穿成“线”,打造我县文化广场在格局上的地域特色,做到“点”要闪光,“线”要辉煌,“面”要绚丽多彩。二是本土文化元素培植特色。广场文化的根基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深埋在民间的土壤之中。广场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舒城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同时注重吸收外地先进文化才能建立自身独特的广场文化。

  (四)多元发展,完善广场文化机制。一是广场文化的组织形式社会化。本着社会文化社会办、群众文化大家办的原则和发展方向,建立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文化馆(站)操作,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新格局。二是广场文化的运作机制市场化。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广场文化活动还应积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用市场经营来实现广场文化的创新,积极吸引民间、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各类力量,增强活动实力,形成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文化广场建设格局,不断提高广场文化的社会参与度。三是广场文化的消费需求产业化。作为广场文化的组织者应充分审时度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探索运用经济杠杆,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办好广场文化。

  (五)和谐发展,创新广场文化模式。一是广场文化是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形式。各个地方最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市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广场文化是城市人文关怀的核心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本质,让人们生活得更快乐幸福。经济增长、文化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有在能够满足人民快乐幸福这个终极价值前提下,才具有意义。 (作者单位:舒城县工人文化宫)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