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文化走亲,走出文化大繁荣
——湖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叶辉 俞海萍//www.workercn.cn2014-04-08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1年起,湖州的“文化走亲”在浙江全省推广。图为浙江省嘉兴市到湖州市德清县“文化走亲”。

传统的“送文化”中  一元主体线性结构模型

“文化走亲”中  多元主体网状结构模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系到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关系到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现。浙江省湖州市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的新方法、新举措,用“文化走亲”走出了全市文化的发展繁荣,也走出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湖州经验”。

  浙江省湖州市下辖德清、长兴、安吉和吴兴、南浔三县二区,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元代诗人戴表元有诗云:“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悠悠太湖水荡涤出了一个“清丽湖州”。

  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星火到春秋战国的吴越文化,从秦汉的地广人稀到六朝的江表大郡,从唐宋的文人荟萃到明清的科举繁盛,2260多年历史文明,氤氲出了一个“文化湖州”。

  湖州市顺应百姓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开展“文化走亲”,努力开创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权益保障有力的崭新局面。2011年起,浙江省在全省推广湖州的做法,文化部也在2013年授予“文化走亲”第16届群星奖项目奖,以便总结湖州经验向全国推广。

  日前,记者专程赶赴湖州,对该市在全国首创的“文化走亲”的缘起、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及其经验进行调研。

  从“送文化”到“创文化”,“文化走亲”破题

  “文化走亲”是湖州市首创的一种文化交流样式,它由政府主导、群众自发组织、社会各界参与,以文艺演出、展览、论坛等形式引导群众广泛参与,以“互访”的形式在不同区域间开展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它以“文化”为载体,通过“互访”,加强“亲友”之间的沟通,构建“相熟、相助、相融、相亲”的群众文化交流格局。

  具体操作上,“文化走亲”活动有“选亲、招(送)亲、结亲、留亲”四种形式。“选亲”是有意向的主体,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主动进行“走亲”;“招(送)亲”是指对外发布“招亲”信息,召唤其他主体并促成“走亲”活动;“结亲”是指两个地域或部门间建立起“文化亲缘”关系;“留亲”是对“结亲”成果的巩固与推广,建立起双方互帮共进的友好关系。

  2008年底,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首先以德清县为试点开展“文化走亲”,取得初步成效;2009年在全市三县两区全面开展;2011年浙江省文化厅将其作为三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之一,在全省推广实施,并将其纳入浙江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给予每年600万元的专项扶持。活动开展以来,湖州市已组织“文化走亲”800余场,参与演出的文艺节目(展览)7300个(次),参与人员3.5万余人次,观众120万余人次,已经形成了本省范围内相对成熟的“文化走亲”网络。此外,还与上海、江苏吴江、新疆柯坪、台湾等地,以及法、俄等国开展了跨地区、跨国家的“文化走亲”。

  2010年“文化走亲”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三贴近’”“十佳创新案例奖”;被浙江省文化厅评为“首届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一等奖,并入选2011年度浙江省十大民生工程。2013年,浙江省已经开展1000场“文化走亲”。调研结果显示,“文化走亲”项目在湖州的知晓率与参与率,在基层文化干部中均达100%,在受访城市社区居民中达62.8%、46.2%,在农村居民中达86.6%和76.4%。

  1.“文化走亲”湖州发源基础扎实

  仓廪实,文化兴。“文化走亲”在湖州的发展,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经济保障和群众基础。

  湖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具有226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历代贤士名家辈出,涌现出颜真卿、杜牧、苏轼、陆羽、张志和、赵孟等文化大师。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湖州作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域,交通发达,经济富足,人情风雅,文化昌明,湖笔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都传承了这方灵动土地孕育出的文化记忆。这为“文化走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湖州地处长三角地区,具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南宋时期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2013年,湖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0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120元。走在富裕路上的农民渴望先进文化生活,这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保障。

  湖州群众文化活动向来活跃。近年来,湖州市县区文化单位围绕打造“欢乐湖州”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开展了“十百千万工程”“送戏送书工程”等“送文化”活动;形成了“长兴百叶龙”“安吉威风锣鼓”等一批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文化品牌,以及“善琏湖笔之乡”“新市蚕花庙会”等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活动。目前,全市“一乡一品”乡镇达到85%,“一村一韵”达80%。这为“文化走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审美疲劳引发“文化走亲”思考

  近年来,在多元文化格局中,群众的审美喜好与文化需求产生了新的变化,不再满足于“文化下乡”的老节目、老面孔。如何解决群众的审美疲劳?针对新情况,湖州宣传文化系统多次组织精干的调研小组深入全市三县两区开展调研。

  调研小组发现,群众对“文化下乡”的审美疲劳并不是由于文化需求低。相反,调研显示,近10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文化需求呈上升趋势,上升了72.51%,并正在得到较为有效全面的释放”。

  调研小组还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日益便利、现代传媒的普及,观众的审美需求也从“单一性”向“多样化”、从“普泛性”向“特色化”、从“享受文化”向“参与文化”转变。

  2008年9月,湖州市文广新局局长宋捷在德清县调研时,一种全新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使他眼前一亮:德清县钟管镇文艺团队正到邻镇新市镇演出,演出中有传统戏曲、歌舞、小品,甚至有民间草根自创的原生态节目,节目均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演员有教师、学生、文艺爱好者、民间艺人等。演出的费用均由演员自己承担,钟管镇文化站只提供往返的交通费。演出的水准没法与专业团队相比,但由于节目贴近生活,演员与观众互相熟悉,双方积极性都很高。整台演出笑声、掌声此起彼伏。演出一结束,新市镇的群众就表示也要前往钟管镇“走亲戚”,进行回访演出。

  其实,这样的演出已经在城乡间悄然兴起。在对这种草根演出的成因、缘起、组织队伍、经费支出、演出效果等进行深入调研后,宋捷赋予这种演出一个全新的名字:文化走亲。

  由于在“欢乐湖州”“幸福舞台周周演”等文化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演出团队、文艺骨干和节目,调研组认为,在全市推行“文化走亲”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对演出方、承办方、活动经费和方案等都作了详细准备之后,2009年3月,湖州市委宣传文化部门正式下文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文化走亲”。“文化走亲”这一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终于脱颖而出。

  多元主体共建,“文化走亲”成效显著

  “文化走亲”开展5年来,颇显成效,它打造的开放式活动平台,发挥了基层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基层文化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构建起多主体、多层次、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

  文化部公共服务司司长张永新在湖州调研文化工作时曾指出,湖州的“文化走亲”,是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它很好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整合了基层的群众文化资源,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他说,从全国来看,今后也要把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整合基层的群众文化资源作为努力方向,研究、总结湖州经验,向全国推广。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