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丹珠昂奔
//www.workercn.cn2015-08-03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也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抓住民族团结的“根”与“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一、科学认识中华文化这一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概念

  中国是多民族的中国,中国历史的进程是各民族的发展与民族间的相互交流碰撞、相互接受吸纳同时存在的共同进程。中国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中国,中华文化的进程是多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同时存在的共同进程。中国又是多区域文化的中国,有一些区域文化本身就带有民族文化的底色。中国区域文化的进程是区域文化各自发展与不同区域文化之间互鉴互取、相助相长同时存在的共同进程。

  在中华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各个民族的文化系统和地域文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气象万千、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宏大的文化世界。经过五千年的交流、发展,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在物质文化方面有更多的融通,在制度文化方面有更多的统一,在精神文化方面有更多的相知沟通。各个系统各有其特点。从不同民族的文化看,这些文化同样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演变进程,形成了各自独有的文化元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文学、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舞蹈、不同的美术——这些差异、区别、特征、特色形成中华民族浩如烟海、无与伦比的文化风貌、文化财富、文化资源,如同黄金一样宝贵,丰富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着中国文明的不断发展。

  中国的五千年是各民族在中华大地共处的五千年,各民族间有竞争有斗争,消长自有规律,但其主流始终是交往交流、借鉴吸收、守望相助、共存共荣。作为中华大地的共同主人,中华大地成为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家园,经过了数千年的建设,成为我们构筑中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物质基础。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有明确的理念,这就是各美其美,让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受到尊重。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让一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是不对的”:“那些认为少数民族文化落后、看不起甚至主张任其消亡的看法是错误的。”美人之美,要“守望相助”、“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美美与共,就要“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只有这种革命性的认识,才能形成革命性的共识,只有建立了这种革命性的共识,我们才能革命性地构筑中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之同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之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认同是从本民族文化开始的,没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不可能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向各族人民反复讲,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防止这两种倾向,就必须确立“中华文化”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即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汉族要认同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要认同汉族文化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两个“一部分”加起来才是完整的中华文化。李克强总理也说:“中华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包含了各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我们的民族共识,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这是精神上的携手和拥抱,意义重大而深长。我们要使这一概念在整个社会达成广泛共识。

  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构筑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之上

  传统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的编码和基因,是防护自身的城堡和铠甲。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和根源,是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有时候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不见它,但它像空气一样存在着,发挥着无可取代的滋养作用。

  绵延久长的汉文化传统主张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万邦协和,九族和睦”,“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主张与时俱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些思想既有利于我们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有利于人类社会和世界良好秩序的建构。汉文化之重学、重修养,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敢为人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见贤思齐,见义勇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自我修养等都闪烁着智慧而文明的思想光芒。

  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立13亿人的精神家园不是易事。从少数民族文化看,就不仅仅是汉民族的儒释道三教,尚有伊斯兰教、基督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和不同形态的民间信仰等。许多宗教在思想道德层面都讲慈悲、怜悯、仁爱、宽容、和平、正直、公平、善良。习近平总书记说:“少数民族文化强调崇尚自然、爱惜生灵,热爱生活、勤劳简朴,各族相亲、敬重长者,热情好客、守望相助,讲求道义、勇敢无畏,信守承诺、非义不取,自尊自爱、重情重理,等等。对这样的理念,要加强提炼、阐发、弘扬,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文化养分。”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崇高理想。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也是我们精神家园建设的未来指向,构筑中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过程。当前,只有切实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共同的生活、生产,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制度,才能培养共同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才能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统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以共同的理想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统领。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呈现在历史演进的特点上,就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机把我国各民族命运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认识这个命运共同体,首先要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指同一国家、同一制度、同一理想、同一目标和同一任务,多元是指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多元就是多彩多样,就是活力、动力、发展力;一体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统领,就是命运共同体意识。

  有了这种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构筑起共同的精神家园,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因此,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核心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物质上的强大没有精神上的支撑,其行难久;精神上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足可攻坚克难,坚韧成长。

  四、加强党的领导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守的根本原则。

  意识形态、政党、政权和民族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的事业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理论起点和源头,是旗帜,而党就是旗手,是实现这一旗帜始终高高飘扬的组织保障。因此,在中国,旗帜变了,旗手便失去了意义;没有旗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将难以存在。因此,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统一的,这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原则。(作者:国家民委副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