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底线保障 反弹琵琶
——加快贫困地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本报评论员
//www.workercn.cn2015-12-10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精准扶贫,开创了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11月23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后首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在未来5年实现7000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加大文化扶贫有利于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脱贫“造血”机制,势必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占有重要分量。

  近日,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七部委共同印发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规划纲要》从完善设施网络、推动均衡发展、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效能、推进数字文化、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文化帮扶、推动脱贫致富8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针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配合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设立了8个专栏,策划了29个项目,作为推动落实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主要任务的具体抓手。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补短板,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规划纲要》提出在县乡层面,重点是要推动县、乡公共文化设施的提档升级,确保到“十三五”末实现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在村级层面,重点是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实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全覆盖。

  二是兜底线,切实保障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规划纲要》提出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为依据,以县为单位制定服务供给目录。重点保障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加大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全面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三是建机制,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资源的统筹,实现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

  四是畅渠道,打通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规划纲要》提出要结合实际,建立灵活机动的流动服务网络,有效扩大服务半径。积极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资源库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进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综合管理和“一站式”服务。以统一管理、统一服务为重点,推广公共文化机构总分馆制,建立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服务体系。

  五是促发展,积极推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规划纲要》将文化帮扶作为支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发展的特殊措施,并提出了具体任务。同时,还提出增强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和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积极作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规划纲要》还提出,建立完善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文化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实施动态监测、常态评估。尤其是要以县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形成可操作、可检查、可评估的工作计划、时间表和路线图。财政支持上强调落实国家安排的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市级资金配套的政策。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冲刺期。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的工作机制,通过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扶贫攻坚的重要政策安排,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抓手,凸显了政府“兜底”保障文化民生的庄严承诺和主体责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