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2015中国话剧:原创的动力与方向
徐健
//www.workercn.cn2015-12-31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本年度本土的改编剧目中,还有两个趋向值得探讨:一是话剧与影视互动呈现新特点。出现了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出品制作的话剧《甄嬛传》、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的根据电影改编的《桃姐》和根据前南斯拉夫同名电影改编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作品。然而,开心麻花的舞台剧《夏洛特烦恼》和林奕华执导的话剧《华丽上班族》双双被搬上了大银幕,却让我们看到了话剧与影视逆向改编的可能。尽管这样的改编,国内外不乏先例,如北京人艺的《茶馆》和英国国家剧院的《战马》,但从目前的影视改编话剧来看,市场的动力显然大于艺术的诉求。11月30日,电影《夏洛特烦恼》正式收官,上映62天,最终票房达到14.41亿元,如若按照投资分成,开心麻花的收入已经远远大于其全年演出的赢收。《夏洛特烦恼》可以给电影票房“添砖加瓦”,然而对于话剧而言,无论从创作还是市场境况,其影响都是微乎其微。

  二是IP剧盛行。根据热门网络文学改编的舞台剧如《盗墓笔记》、《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仙剑奇侠传1》等作品,通过炫目华丽的多媒体特效、全息投影展示,营造出奇幻、多变的视听景观,并借助剧场内外的粉丝互动,实现营销和传播的双赢。根据流行歌曲和绘本改编的《栀子花开Neverland》和《滚蛋吧!肿瘤君》也加入到了IP剧的阵营。目前看来,IP影响力的大小,往往成为这些作品的市场晴雨表,而作品的生命力则维系在剧作的内容质量和演出品质上。急功近利的资本追逐和过度的IP开掘,最终损耗的还是观众对话剧舞台的热情。

  交流:

  应向特色化、品质化转型

  2015年,中外戏剧交流呈活跃态势,“请进来”与“走出去”均有收获。其中,戏剧节、戏剧季、邀请展等有组织性的展演活动为中外戏剧搭建了开放的交流、展示平台。本年度集中在京津沪的各类戏剧展演活动超过20个,无论从展演数量,还是规模水准上看,均高于往年,体现了规模化、品牌化的特点。在演出形式上,展演普遍采取中外剧目混搭演出的方式,这也是国外剧目来华演出的主要途径。像北京人艺“首都剧场邀请展”汇聚了来自波兰、俄罗斯、塞尔维亚、以色列的4台剧目,首届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的“国际专列”演出了德国、英国、法国等国的7部作品,第二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以德国和波兰戏剧为主打。

  “名作名团名导”仍是本年度各个展演吸引观众的最大招牌。在演出剧目中,改编作品成为主流,暗合着当下国内外戏剧普遍面临的原创危机。本年度,以色列盖谢尔剧院带来的《乡村》可谓原创剧目中的口碑之作。该剧同样在聚焦“战争与人”,但却将小人物的生死、爱欲、日常生活,写得诗意、讲得温情、演得活泼,看似平淡闲适的乡村生活即景,实则裹挟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记忆、战争创痛和精神哲思;而所有的这一切,又跟导演非凡的舞台想象力、创造力紧密地粘合在了一起。《乡村》是一部散发着以色列气质的戏剧,也是一首写给过去、献给当代的民族抒情诗。

  随着审美视野的不断拓展,戏剧观念的日益开放,中国观众面对外国戏剧的心态正在发生变化:从之前的猎奇、追捧,逐渐变得理性、冷静,进而开始思索中外戏剧间的差异。这是外国戏剧给中国戏剧生态带来的新气象。但展演中暴露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的展演更多停留在剧目演出交流层面,剧目类型、演出风格“大杂烩”,观众很难捕捉到这些剧目组合在一起想要达到的美学或者演出诉求,如此使很多国外优秀剧目的演出效果事倍功半;此外,由于缺少整体的主题定位和选择标准,展演方式大而全,同质化、模式化倾向明显,并出现竞相追逐“名作名团名导”的态势。这些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提醒着展演、节庆主办方,是否在筹备、组织此类活动时,进行更为细致、有针对性的前期谋划,比如可否给每次的戏剧展演活动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或话题,可否以相同的题材、类型为框架进行剧目挑选,可否突出艺术总监在选戏过程中的主导性等等。展演、办节思维的调整,一方面,有利于这些活动在差异化的竞争中走向特色化;另一方面,有了参照和比较,我们便可在“他山之石”中汲取本土戏剧发展急需的养料。

  2015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通过“中英文学剧场连线”、“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等合作项目,中国观众得以第一时间了解了英国剧场文化,特别是“英国国家剧院现场”以同一城市多点放映的方式,将《女王召见》《天窗》《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哈姆雷特》等10部热门的高清戏剧电影介绍到了中国,受到不少青年观众的追捧。而一系列合作中,由中英共同打造的中文版《战马》将中外戏剧合作引向深入。此次演出可谓中英两国最高戏剧表演团体和最优秀制作团队的一次集体发力。感人的故事、绝妙的展现、细腻的演绎、震撼的视听,《战马》中文版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剧体验,尤其是战马“乔伊”的塑造以及人偶之间的密切配合,形象诠释了剧作友谊、勇敢、坚韧、信念的主题。该剧的合作演出,为国有院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技术配合、技术运营、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经验,对于未来中国整个戏剧行业创作和制作水平的提升,意义深远。

  同样这一年,中国话剧也在积极“走出去”,像北京人艺的《茶馆》赴德国演出,国家话剧院的《理查三世》亮相匈牙利,中国儿艺的《三个和尚》登陆法国等。这些演出通过话剧民族化的多样表达,向国际传播着中国的戏剧美学和中国戏剧人对于当代剧场艺术的独特思考。虽然收获不少,但“走出去”的步伐和程度也亟待升级。纵观“请进来”的作品,剧本的文学性和当代性都是扎实的,这似乎在提醒我们的编剧、导演,与国际对话,尚需更多的积淀与磨砺。

1 2 3 共3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