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要叫停“洋地名”,更要唤醒文化自信
单士兵
//www.workercn.cn2016-03-25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到:更多

  

  盲目跟风、制造洋地名这样的文化垃圾,是缺乏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清理整治洋地名,需要城市规划管理者重新找回对老地名的敬畏感,加深对历史文脉的保护意识。

  “曼哈顿”“威尼斯”这些洋地名,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那种崇洋媚外的庸俗气息,也长期招致诟病。现在,终于有利好消息传来——看似“高大上”的洋地名要被清理整治了。

  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日前介绍,今后将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相关部门和地方也已在各类规定中进行规范,比如,《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就明确,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如此以制度赋权来整治洋地名,无疑体现了文化理性。

  地名是一种文化符号,包含着特定的公共信息,赋含着相应的文化形态,是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是情感和乡愁的载体。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地方却热衷搬用洋地名,去蚕食很多有着传统文化内涵的本土地名,让那些盲目贪大、媚洋、求怪的洋地名严重毁损传统文化。现在,清理整顿这种伤害文化情感、违背公序良俗的文化挤占现象,需要唤醒城市在规划管理方面更多的文化自信。

  在重庆,也有不少洋地名,透露着严重的鄙俗气。诸如“罗马假日”“威尼斯印象”“格林小镇”“巴黎世家”“罗马广场”“托斯卡纳”“拉特芳斯”等等,前两年的两会就曾遭到一些代表委员的批评。一些开发商之所以要搬出这些虚张声势的地名,就是受利益驱动,追求轰动效应。明明是“巴掌大”的地方,硬要夸张成“某某广场”;明明也就是一两栋楼,硬是说成某某“都城”。有些本土大开发商原来在起案名时也比较注重文化内涵,比如“花千树”“枫香庭”之类就很有文化内涵。然而,在洋名热潮冲击之下,这些开发商也没能守住应有的文化理性,渐渐转向采用“拉特芳斯”“弗莱明戈”之类的洋名称。盲目跟风、制造洋地名这样的文化垃圾,本质上是缺乏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清理整治洋地名,需要城市规划管理者重新找回对老地名的敬畏感,加深对历史文脉的保护意识。城镇化说到底,应该是“人的城镇化”。这就要求,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着眼于人的本体和物的保护。一方面,要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另外一方面,要强化物的文化记忆。现在,应该以清理整治洋地名为契机,去进一步强化这种规划理念,来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让更多人可以通过老地名,来探询来历,聆听往日故事,回望生活变迁,使“记得住乡愁”拥有具体的文化载体。

  清理整顿洋地名,涉及到诸多的利益博弈,还需要不断完善的配套制度,也需要有效的落实执行。只有真正站在公共文化和公共利益的立场,来建立地名命名、更名、注销和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为切实保护好地名文化提供制度支撑,才能为城市留住文脉,才能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让更多人“记得住乡愁”。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