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小心呵护历史中生长的文化
张永生
//www.workercn.cn2016-06-07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又到一年毕业季。即将离校的学子们,三三两两在校园里徘徊踟蹰,想多看一眼生活学习了四年的地方;就是步入社会多年的,有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回忆起曾经的人、事、物。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校园情怀。日前中山大学学生吁请校方在规划时保留学生宿舍区修理摊的公开信在网上意外走红,就被归因于这种情怀。

  其实,中大学生挽留修理摊不仅仅源于一己情怀,还有深层次的考量。那些简易的修理摊在校方看来有碍观瞻,但为学生生活提供了便利,对于修理师傅维系家计也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修理摊已经存在三十多年,如公开信说的“承载着中大文化,是中大共同体极其重要的部分”,因此要“小心呵护那些漫长历史中生长出的人情与文化”。这其中透露出来的对他人疾苦的关心和传承校园文化的自觉,未必一定就是有些评论所说的大学精神的回归,但至少能激发管理者思考,一所校园乃至一座城市,到底该如何对待存在于其中的历史文化,如何才能让人们留住更多历史回忆?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需要在环境中体味自己的历史,寻找生活的记忆,抚摸过去的痕迹。没有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的地方会是一片荒漠,有感情的人是不能忍受的。文物、建筑等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一种 “物化的感情”,不仅让人们的情感有所依归,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印记。正因为如此,2013年底首次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要结合自身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关注人的情感诉求,留住历史文化记忆,凸显个性特色,这样的城市才是属于人的城市,这样的规划才是以人为本的规划;反之,城市可能看起来光鲜亮丽、摩登现代,实则是冰冷生硬、缺乏温情的钢筋水泥森林。

  历史文化的形成需要数十年上百年的生长和积淀,而毁坏往往只是分分钟的事情。回到中山大学欲拆除修理摊这件事情上,对待那些修理摊完全可以“手下留情”,至少可以多些人性温情,如学生和网友建议的那样——维持现有铺面并配合校园规划进行适当的美化翻新、在校园内集中布局“生活功能服务区”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实际上,据媒体报道,早在1999年,中山大学要建一栋新宿舍楼,当时的一间修车店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但是最终由于学生的吁请、校方的积极回应而得以保留。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呵护历史中生长的人情与文化,并非想不到,更非做不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