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土地志》:一亩三分地的时代影像
陈瑜
//www.workercn.cn2016-06-29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一部反映农村土地改革过程的故事片《土地志》,被提名第30届金鸡奖最佳原创编剧奖和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并且斩获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影片在艺术上的成功自不必赘言,而在我看来,这还是一部具有“解读”意义的电影,为我国近几年的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对土地确权、土地流转等涉及农村根本土地权益的问题,进行了极为生动的艺术解读。

  故事发生在平顶山脚下的凤凰台村。凤凰台,一个典型的中国村落,历经打土豪分田地、人民公社、大包干、土地流转种种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村民们的人生起伏也被深深地刻进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新时期,凤凰台的土地又掀起巨浪,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马天贵、房地产开发商马天元两兄弟联手,假借发展现代农业之势,做的却是圈地搞非农建设的勾当。新仇旧怨在土地行将被夺走的刹那爆发了,在村民领袖马老厚的带领下,凤凰台村民们手里紧紧攥着土地证,誓死反抗马天贵兄弟。

  电影开篇,村妇玉枝拼死爬上马天贵儿子的挖掘机,把自己吊在机耙子上,用生命阻挡挖地毁垄。庄稼人对于土地的依赖和坚守是城里人难以想象的,更是持资本下乡的生意人难以理解的。我给你租金,我还帮你种地,你我之间什么仇什么怨?这些生意人不能理解的是,土地所能带给农民的安全感究竟有多重,也不能理解失去这份安全感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事实上,如果他们不能理解农民对土地的情怀,也就不能全面评估农民因失去安全感而对资本下乡投资环境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另一维度上,土地流转是急是缓,在基层干部队伍中也荡起了波澜。年轻的镇党委书记孔向南急于求成搞政绩,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只欠“大片土地”这一阵东风,要赶在省里的工作组下来之前,“自愿”但是“必须”的进行土地流转。而与书记搭班子的镇长韩长河,却是深喑错综关系、做事老道有经验的基层老干部,在他看来,农村工作事缓则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强迫流转会出大问题。

  白描,是《土地志》难能可贵之处,寥寥几笔,勾勒出活生生的当下农村,从生活里信手拈来的台词,无一不让人困惑,也无一不令人反思。

  任何改革都应该是多数人受益,可农民有田没钱,搞现代农业又能怎样?他们只能牢牢守护着分田到地的成果,集体陷入发展的困局。如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又通过合乎规范的流转增加农民收入?一系列问题在改革中都需要好好研究。

  影片中,韩长河翻阅了大量政策资料,最终提出“先确权、再流转”的建议,让村民吃了定心丸,也彻底搅了马氏兄弟妄将土地据为己有的算盘。借助先进技术,丈量尺寸大小,搞清四至边界,“确实权、颁铁证”,土地不管流转到哪儿去,地图上一目了然,这就是土地确权的意义所在。

  现实中土地确权的提出和实践,可不是影片中凤凰台顶上韩长河与马老厚促膝长谈,老庄稼汉立马恍然大悟,长跪不起能一笔带过的。承包地确权试点工作从2009年就已开始,从初期的村组试点到扩大整省推进范围,到如今已经走了7个年头。这其中的艰辛和智慧,也许足足需要拍成另一部鸿篇巨制才能更好呈现。

  到2035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我国城镇化率或将达到70%,算起来,仍有30%是农民——4.8亿农民,相当于现在的7个法国人口、1.5个美国人口、3.7个日本人口。当工业化的巨轮滚滚向前、城市化的潮流不可逆转、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我国农业与世界对话的必然选择之时,农村千千万万分散弱小的农民如何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冲击与压力,或许将成为决定农村改革成败的关键。

  惟有农桑安天下。这部《土地志》既展现了当前土地工作的复杂性和重大意义,更提醒我们要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和工作方法。土地,不应成为少数人的贪欲,也不应成为为官之人的政绩。土地制度变革,首先要想好“最坏”的可能是什么,“底线”在哪里,有没有退路。在此基础上经过详细的设计,恪守住底线,才可能完成一项多数人获益的改革,才能真正找到一条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正确道路。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