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采好革命历史题材的富矿
//www.workercn.cn2016-07-14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人民文学》杂志社、江西省文联、江西省作协以及赣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研讨会近日在江西宁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作家、评论家参加会议,共同探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规律,总结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经验,探寻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社会上一度出现歪曲历史、消解崇高的不良创作倾向。由于对革命历史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当提起革命历史题材时,有的人概念模糊,个别人甚至认为历史多是虚构的,怀疑当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表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更有甚者,近些年一些文艺作品恶搞红色经典、英雄人物与历史名人,消解了经典的意义,混淆了历史的观念。因此,我们呼唤更多正心诚意、客观深入书写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精品早日问世。

  写好革命历史题材,其实是一件艰辛的事,它要求创作者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史学家,是一位能够深入生活与历史当中,进行脚踏实地采访的求索者,它对创作者提出了不同于一般题材的更高的创作要求。

  ——编者

  以更文学化的姿态书写革命历史生活

  近日在江西宁都研讨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并且重走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旧战场,这很有意义。通过身临其境的实地观摩与体察,可以使人们再次进入到革命历史和战争岁月的幽深时空,聆听与怀想仿佛早已远去的历史声响。那迎风招展的猎猎军旗,那凄清激越的战斗号角,那两军对垒的惨烈厮杀,似乎都在我们的眼前一一复活,如重槌在心中狠狠敲击。作为这支红色队伍的后来者,望着一处处记载着革命战争历史的遗迹,在内心里时时会涌起对革命先烈、对革命老区无限的虔敬。

  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作家们已经进行了相当艰苦卓绝的努力,发表与出版的作品不计其数。但在这一题材领域里,似乎依旧存在欠缺,数十年的时光已悄然而过,却仍没有更多更高思想艺术分量的作品,能与这个伟大的革命历史战争生活相称或媲美,一种深深的遗憾至今犹在人们的心头盘桓萦绕。细想起来,这种遗憾或许正因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再现力不足,革命战争的历史是如此波澜壮阔和残酷无比,而我们在反映和描写上有时还显得单调与单薄。表现这一题材,既要描写战争的真正进程,颂扬领导者和战斗者的智慧与勇敢,更要关注常被忽略的战争生活背面,关怀战争中的个体命运,善于发现和运用富有深刻文学意味的细节,让凯歌与悲壮一起呈现在作品中,从而写出最具真实肌理的、丰富而广博的革命历史生活。

  其次是思考力不足,众多此类题材的作品,往往满足于对已知思想与寓意的简单重复或形象表达,这样的作品自然谈不上有多少价值。怎样对革命历史进行更为深刻和独特的开掘与概括,揭示出富于创见、与众不同的意味与内涵,是颇为重要的。思考力的强弱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深度和力量。

  再次是想象力不足,这一点尤其是我们的创作之短,有时看起来十分精彩的故事与情节,进入作品就变得平淡与寡趣,不那么吸引人。这涉及到我们的观察视野是否宽广、心灵空间是否自由、创作才能是否独具,进而是否能胸无挂碍地张开想象的翅膀。

  第四是书写力不足,这导致不少看似气势如虹的作品,终归以力弱示人。所谓书写力应该是作家修养、功力、积累、见识和激情的一种集合,有怎样的书写力,决定作品具有怎样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而言,作家的这种力和气都是需要蓄养的。

  我们过去对革命历史生活的写作,常以老战士的视角和军史的视角来展开,今后怎样以更文学化的视角,来书写革命的历史进程及与之相伴的苦难与抗争、悲壮与惨烈,告诉后人战争究竟是一副怎样的真实面貌,有多少生命在战斗中放出光彩或悄然逝去,则变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作家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记录者,更是一个民族灵魂的书写者。扮演好这样一个角色,就要在进行清醒澄澈的历史思考的同时,更加体现善与爱、真与美,将对这一题材所富含的激情与悲悯,灌注于新创作的文本之中。历史终将转身而去,对历史的探寻、书写则长留人间。(汪守德,作者为文学评论家)

1 2 3 共3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