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新要求——
摒弃“童话史观”防止“碎片史观”
李德顺
//www.workercn.cn2016-08-22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所谓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中有一种传统式的“童话史观”或者叫“神话史观”情结,就是把历史上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过程,说成是笔直前进、一路奏凯、没有曲折、毫无遗憾的简单过程。比如,以往有的史学研究轻易把人物脸谱化,把事件标签化,就代表了这样一种“童话史观”。

  当“童话史观”遇上了“碎片史观”,就可能会发生逆转,是非颠倒,丧失了历史的尺度

  “童话史观”是在思想比较封闭的情况下形成的。思想一旦开放了,各方面的历史资料也都开放了,大家可以直接去考察过去一些东西的时候,有人发现事情并不像过去听到的和看到的那么简单、那么纯粹、那么单一,有时甚至会发现一些负面的或者反面的现象。由于思考历史的方法还不成熟,有的人就受不了,思想就混乱了。而“碎片史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流行起来的。

  按照“碎片史观”,任何人从任何一个角度发现任何一个材料,都可能以偏概全,以为这就是历史真相,像盲人摸象一样。当人们看见的仅仅是一些细节(这些细节也可能是真实的、具体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脑子糊涂了,忘记了历史是有大趋势、有规律的,就会出现历史虚无主义。不要以为,历史上犯过错误的人,就没有一点贡献;现在正确的人,过去就不曾有过错误和动摇;似乎好人从生下来第一天就是好人,坏人也是从外表到骨子里都是坏的。就是说,当“童话史观”遇上了“碎片史观”,就可能会发生逆转,是非颠倒,丧失了历史的尺度。

  把历史说得像童话一样,也是由于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不准确、不到位造成的

  在“童话史观”中,历史好比是摆出来的一桌美酒佳肴。但真正的历史却并不只在酒席桌上,而是在厨房里。如果你去过厨房,就会看见那里头也是茫无头绪,一片忙乱,并非始终有条不紊、干净整齐的。我们不能因厨房里的细节而否定一桌佳肴;也不要因为有了一桌佳肴,就不承认有过厨房里的杂乱。要知道,历史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份光明,都是来之不易的。

  把历史说得像童话一样,也是由于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不准确、不到位造成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有些东西,过去并没有得到充分注意和理解。比如,马克思一向强调要正确把握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马恩批评唯心史观时,说它只知道从人“怎么想、怎么说”去理解人,而不知道要从人“怎么生活、怎么做”去理解人,就是主张用人的社会存在来说明人的思想言行。如果这样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就不应该把人们的表现仅仅归结为他们的个人品德或者智力问题,而必须把他和他所代表、所依靠的社会基础联系起来。所以马克思曾说:我的理论是最不要个人对历史负责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剖析了剥削的丑恶,但他并不是把它归结为资本家的个人品德,而是指出资本家不过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运行的规律才是实质。而马克思说的解放全人类,包括也要解放资本家,使其从“资本的工具和外壳”这种异化下解放出来。可见,如果真正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去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就不会过多地计较个人的表现,尤其是个人的品德、思想感情、性格特征这些东西,而要以弄清楚社会历史发展的道理为目标。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过程性的理解中,还有很多重要的思想。比如恩格斯提出的“合力论”观点: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和解决,都是许多人的不同意志、不同力量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最终的结果可能和每一个个别意志都不一致,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尽管所有的力量都发挥了作用,但是历史并不按照每一个单个的意志前进。恩格斯的这个观点,对于怎么看待过去的一些事件和人物,防止过分夸大个别主观意志的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再如,马克思讲过,人类的进步发展总是由偶然为必然开辟道路。历史有它的必然性,但是这个必然性总是要通过看起来很偶然的因素来实现的。比方说,有人比较自觉地认识到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他一号召,很多人明白了,就跟着他走。这个人的出现有一定偶然性,同时也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其他方面都一定最符合历史的要求,是永远能代表历史方向的。举个例子:拿破仑的伟大和渺小,他的大革命精神和他个性上的、品行方面的东西,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是必然和偶然的关系。黑格尔说,拿破仑是“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肯定的是拿破仑代表的历史发展方向,决不是拿破仑小个子、虚荣心强、家庭生活不忠诚之类的东西。

  不应该把历史前进的过程简单地割裂和对立起来

  历史进步的代价问题,也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观点。过去不大注意,也未能够把它和现实联系起来。马克思说,历史在一个时期的进步,总是要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但又会在随后的发展中对此给予补偿。就是说,有的时候,社会要进步,就不得不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不可能做到全面的公平正义。但是历史又总会意识到这种不公平,于是回过头来给予补偿。例如“民主”的发展就是这样:民主最开始就是“多数人决定一切”;但是当 “多数人暴政”的历史悲剧一再发生之后,民主的基本原则中,除了“多数人决定”之外,又增加了一条——“保护少数”。

  所以完整地看待历史,就不光要看到前一段取得的成就,也要看付出的代价;对于代价,也不要只看一时的负面意义,还要注重以后的补偿。不应该把历史前进的过程简单地割裂和对立起来。如果对立起来,认为现在的补偿就是对以前进步的否定,或者要肯定进步就不应该补偿代价,都是完全错误的。这样互相否定,就属于站在历史之外来要求历史,站在主体之外来挑剔主体。说到底就是不理解历史,或者叫“说事儿的不理解做事儿的”。脱离了社会主体应有的立场,就很容易带来视角的偏差。

  唯物史观要求我们站在人类历史整体的高度,把历史上过去、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一切过程,都看作是人类自己不断地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必然走向自由这样一个不断解放、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来看待历史,对历史上的事情就能更客观、更全面、更宽容,而且重在理解和接受其中的进步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它。(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