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传承工匠精神 打造文化精品
周荣
//www.workercn.cn2016-09-12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也明确指出要“开展质量素养提升行动,塑造精益求精、追求质量的工匠精神”。之后,央视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在《新闻联播》热播,一时间“工匠精神”一词红遍大江南北,引发了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高度关注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今天,“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走出低端制造的泥淖,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提升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与形象的关键所在。其实,工匠精神作为人们对工作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执著追求理念的代表,不应当仅仅囿于制造业内,值得在所有领域予以继承和弘扬。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两次强调了文化自信,“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总书记在这两次重要讲话中传递出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考和新理念,把文化自信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化自信已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重要体现。

  大国崛起需要“大国工匠”,坚定文化自信也需要“工匠精神”。对于广大文化工作者来说,工匠精神是创作优秀作品,同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古往今来,文坛巨匠无不呕心沥血,无论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还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脍炙人口的经典背后都是作者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精神的体现。文化经典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为了写作《史记》,司马迁接受“诟莫大于宫刑”的侮辱,历时13载创作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了文学理想,已经功成名就的路遥又一次把自己投入了“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写作中,即便是吃馒头和咸菜,即便是身体已经完全垮了,即便是医生因为大吐血而要求他必须立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都没有能够停止路遥创作的脚步,他用6年时间给世界留下了《平凡的世界》;在迄今总发行量已超过500万册,被公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小说创作重要收获的《白鹿原》背后,是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而从城市独自回到乡村祖居老屋,已年近六旬的陈忠实。由于长时间创作,断了稿费收入的他需要每隔一段时间从乡下赶到城里去背妻子擀好的面条和蒸好的馒头,所以书稿完成后,陈忠实才会给朋友说“总算把事弄成了!七年了,快把哥累死了”。正是因为这些陕西的前辈先贤在创作中秉承了“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才打磨出一部部传世之作,彪炳青史。所以,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文化艺术创作、演出,想要有所突破,做出成绩,“工匠精神”都是文化工作者弥足珍贵、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之一。

  首先,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要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著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作品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其次,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工匠精神因为追求极致甚至完美,更强调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所以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下,西安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与促进城市发展之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总结出西安大遗址保护的多种模式,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可以说,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正是文博行业“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国家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的今天,工匠精神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优良传统,理应也势必成为文博行业核心价值观的标志性内容,成为推动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动力。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近年来西安的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以曲江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西安的文化新地标,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怀抱工匠精神,在挖掘文化资源和提升文化产品的品质上下功夫,为树立起叫得响的文化品牌而不懈努力,从而实现西安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未来,这种具有创新意识的工匠精神,势必将为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的动力,为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注入不竭动力。

  最后,全社会要大力培养工匠精神,就要辟出一片能够宽容“精工出细活”的土壤,要为那些“精雕细琢”、“慢工出细活”的“匠心”文化者营造良好宽松的环境、体制机制。一方面,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支持文化人才创新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鼓励和保障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激励、规范、保护人才的创新行为。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成果评价制度,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现创新业绩为核心,推动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文化从业者要停下匆忙逐利的脚步,以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给工匠精神一个释放的出口。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功利多一些专注,才能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精品优品。(作者系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特聘专家、市社科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所所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