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
朱红
//www.workercn.cn2017-11-30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起源·演变·理念

  

  □朱红

  张岂之先生,1927年出生于江苏南通,著名的思想史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和教学。曾任西北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华夏文化》杂志主编。

  张岂之先生在70年求学与治学的经历中积累了丰厚的学识与研究成果,而中华几千年来的思想文化正是他做人、做学问的不竭源泉。2016年10月29日,年届九十的张岂之先生荣获“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什么是国学?张先生认为国学即指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本《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华文化的起源、核心理念和主要特点,以及会通精神如何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中贯穿始终,详尽而生动地呈现了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四书”的文化意义;老子与《道德经》的哲思;孟子、庄子、荀子等所代表的先秦哲学;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中国近代哲学的现实意义等。

  张岂之先生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家,翻开这本《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着实怀着敬畏之心。而这本书却并非如想象中的学术书籍那般深奥、生涩,相反,书中内容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文字清通流畅,语言简洁亲切,非常耐读。一则,因为书中讨论的是我们熟悉的古代、近代的思想家,论及的是养育、教育我们的传统和文化;二则,书中收录的,有张先生多年研究工作中发表的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研究成果,更有他在治学道路上与学人、公众交流的演讲记录,以及教育教学中的心得。“会通精神”则是全书贯穿始末的核心线索。

  “会通”,语出《易传·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意思是说“圣人有以见到天下事物之运行变化,而观察其会合贯通之处,从而推行社会之典章制度。”会通精神是强调思想文化的融合、创新,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炎帝、黄帝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而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则始自先秦时期,特别是西周和春秋战国时的文化。西周时期的《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春秋时期黄河流域的齐鲁文化,主要指儒家文化,着重探讨“人”的本质;长江流域的楚文化,主要指道家文化,着重研究“天道”的本质以及“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这两大体系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在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彼此的融合,也有创新。

  “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体现了思想文化之间的会通与贯通。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否认差异的同一性,称之为“同”;主张有差异的同一性,称之为“和”。“和而不同”正是倡导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将会通精神体现到文化学术上,则是从异中求同,从部分中求统一。

  张岂之先生认为,中华文化中“会通”之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善于相互讨论、交流,相互吸收、提高,既能看到其他学派与自己学派的不同点,又能看到其他学派的长处;既能坚持自己的理论原则,又能纠正自己理论上的不足,使之“与时偕行”。“会通”之学的另一个特点是,不排斥域外的思想文化,而是力求了解它,并吸收它的优长之处,以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诸子百家思想争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主张,但在理论的发展中又吸收其他学派的优长。南宋的理学、心学,将儒、释、道的思想会通在儒家的框架下,形成“新儒学”的思想体系。

  这些例子,体现了会通精神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再创造,同时也要注意到,会通并非可以轻易达到,而是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在不同思想或观点的论辩中,不断地开放、创新,逐步达到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可见,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与创新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会通,就不会产生新的思想;没有思想上的创新,就不可能进行学术思想的会通。

  会通精神是我国优良的学术思想传统和治学精神,更应该应用于当今的文化建设和思想研究。几千年来,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吸收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维护和推进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还要以开放的态度,学习、研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使中华文化更先进、更包容。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张岂之先生将70年研究中有关中华文化的研究成果与心得凝结在这本《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中,用深厚的学识带领读者,走进儒学、“四书”、《道德经》,走进早期启蒙思潮和近代哲学,走进古典诗歌和戏剧,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又将会通精神贯穿始终。阅读这些经典思想,促使我们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转化为与当前时代相衔接的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