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中国艺术独特魅力何在
路 侃
//www.workercn.cn2017-12-22来源:人民论坛
分享到:更多

  

  【摘要】主流作家的文艺主张多与“诗言志”一脉相承,这成为中国文艺千百年发展中的一大经典主题。中国艺术对于艺术创作内部规律有很多独到而高妙的见解,构成了中国艺术独特魅力的一部分。传承优秀艺术传统的意义,在根本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力补充。传承中国艺术的优秀传统,要把鉴别作为传承的前提,把科学与全面作为传承的原则。

  中国艺术绵延发展数千年,一方面与社会生活发展相伴随,一方面与深厚的思想流变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极具魅力的中国艺术样式,为世界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中有许多优秀传统仍然是今天中国文艺发展前行的宝贵借鉴。

艺术与社会人生的关系、艺术本身的关系,是中国艺术优秀传统中最突出的两大关系

  一是艺术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中国最早、最重要的文艺思想就是先秦时期《尚书·尧典》中所总结的“诗言志”,诗人作家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成为“志”的主要内容,奠定了文艺的本质是表现社会人生的主流文艺观。汉代司马迁著《史记》提出“发愤著书”,实现人生抱负;白居易创作新乐府,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贴近现实的诗歌创作促进社会改革;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呼应社会政治革新;明代的“童心说”“性灵说”“主情说”,从理论到创作,都发出人性解放的呼声;直到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从文学革命开始,批判封建旧制度。主流作家的文艺主张多与“诗言志”一脉相承,这成为中国文艺千百年发展中的一大经典主题,而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始终是鲜明的主线。也正是这条为社会、为人生的文艺主线,造就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众多名作,诗文戏剧尤其如此,绘画这种非语言艺术同样表现出与社会人生的紧密关系。宋代画家重视文学、生活、传统三方面的修养,所谓“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可见画家的社会实践、学养、继承三者都要不断提升。宋代绘画中文学性、艺术性的提高,与此大有关系。今天,文艺中一些激动人心、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作品,往往都与社会的重要关切有密切联系,这值得每一个有作为的中国艺术人认真思考。

  二是艺术本身的关系。中国艺术对于艺术创作的内部规律有很多独到而高妙的见解,构成了中国艺术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如“虚静”,是中国古代关于创作思维最早、最精辟的认识,它要求创作者在创作中保持内心的清净纯正,驱除私欲杂念,达到物我合一,以最大的真实描绘客观存在。这不仅对文艺的真实性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最先提出了创作者内心修养的重要性,对今天的创作如何坚持艺比天大、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不做市场或物欲的奴隶,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启发。又如“意境”,把诗中的意、情、境、禅统一起来,特别是禅意的加入,使意境的意味更加含蓄,艺术的意味更加丰富,并且逐渐扩展到绘画等领域,成为中国艺术独具魅力的特点之一。今天的许多电影、绘画创作仍然深受意境论的影响。又如“神似”,是中国艺术美学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精华之一。庄子对此有许多精彩论述,他所说的“得鱼忘筌”“得意忘言”,成为中国艺术精妙之处“当以神会”(沈括语)的最初哲学基础,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艺术在人物描写中的普遍的神似追求。这与西方文学艺术随科学技术发展而注重形似、复原式真实有很大不同,而是把艺术的真实推向精神和心灵的高度,对文艺中人物描写的性格化和至高境界具有积极影响,至今仍然是艺术人物描写,特别是英雄性格塑造的至高追求。

中国艺术有一种整体性的特点,表现出相互吸收的艺术综合性

  很多艺术大家都精通诗词书画等多个领域,宋代绘画发达,更是提倡绘画中的文学诗意,认为“画者,文之极也”([宋]邓椿:《画继·论远》),强调绘画的文学性、精神性。这不仅是绘画的较高标准,也指出了艺术的融会贯通性。更值得重视的是,中国艺术的整体性还表现为一种思想带动艺术的特点。特别是老庄哲学,往往从抽象到具体,把抽象思维和艺术思维结合在一起,把审美认识和对自然世界的本源思考统一起来。以后的艺术更是多将老庄哲学思想运用于其中,最重要的是“有无相生”的思想。老子主张以“无”为本,认为没有“无”就没有“有”,“有无相生”,“无”可以化生万物,由此产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认知。而在创造思维中,“虚静”状态主张去除心中一切杂念,但也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大千世界充盈其中,获得更丰富的创作思维。后来诗词中的“味外之旨”,绘画中的留白写意,戏曲中的虚拟程式,无一不受到“有无相生”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佛教思想构成的艺术新变。如皎然论诗境的“高逸”,严羽的“妙悟说”,认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提倡“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都有较多的佛教思想影响。老庄哲学与艺术关系最有意义之处,就是思想不会限制艺术,而是与认识艺术奥秘融为一体,思想的抽象和艺理的形象融为一体,拓宽艺术、提升艺术。

  这种思想和艺术的关系对今天的文艺仍然很有启发。文艺一方面非常需要思想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不能说教,要非常形象并有美感。老庄哲学从自然与文艺实践中抽象出艺理的精妙,其与实际相联的思维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传承中国艺术优秀传统,要把科学与全面作为传承原则

  传承中国艺术的优秀传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而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优秀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对文化与社会的进步有积极作用。艺术传承的关键在于有分析、有鉴别地区分艺术传统,吸收精华、去除糟粕,继承其中的积极内容。在封建社会环境下,传统艺术和文艺思想确有鱼龙混杂的现象,有的成为宣传封建礼教的工具,用艺术反映等级贵贱,压制民间文学的进步,存在一定的封闭文化观念。一些文艺思想家执着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坚持民主进步,如李挚、金圣叹等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我们一定要把鉴别作为艺术传承的前提,把科学与全面作为艺术传承的原则。

  传承中国优秀艺术传统,首先要对中华民族艺术有广阔的认知视野。中国艺术不仅是汉民族的艺术,还包括众多少数民族创造的文学艺术,其中有许多精彩内容和艺术元素成为后来文艺创作的源起。这些艺术中具有的艺术生活化的传统关系,是现代化以后艺术发展特别需要继承的,他们的音乐、舞蹈也因为独特的生活方式而具有天然优势,始终是后来音乐、舞蹈创作的宝贵资源。只有坚持多民族的艺术传承,才可能完整地继承中华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

  中国艺术还有众多风格流派,艺术传承应该是在有利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下,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博采众长以及多样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主要思想基础是儒、道、释三家,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十分注重文艺的社会功能,对中国文人的浩然之气、家国情怀、理想抱负产生了诸多正面影响;而道家及佛教思想对艺术内部规律、中国艺术的独特风格,以及艺术的多样化认识和艺术自由精神,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一些重要文人往往是儒、道或儒、道、释思想兼而有之。因而,艺术传承一定要有广阔的精神视野,不仅要擅于汲取众家之长,而且应该学习一些重要文人创作中兼收并蓄的态度,认识创作与精神视野的关系。

  传承优秀艺术传统,离不开相对开放的环境。在信息化加速现代化的时代,中国艺术始终是在开放的环境下发展的。开放决定了中国艺术在与外国艺术、现代艺术交流融合时不孤立、不封闭。此外,我们还应该避免在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和现代文化关系上的片面化取向。纠正唯西方文化为文化价值标准的偏向,对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而言是必要之举,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世界文化和现代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意义。“五四”新文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促进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开拓了现代中国新文艺的先河,中国现代文学、戏剧、电影、人文科学的辉煌,都是从新文化的变革开始的,现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时时与世界先进文化相联系。有些优秀文化艺术形式经过现代化发展,已经不完全属于某个起源国家,而是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艺术。例如交响乐,现在世界各国在国歌和重要庆典礼仪的音乐表现场合,一律都用交响乐,因为它的音响、音色、规模、效果都是乐器中最出色的,它作为先进的音乐生产力逐渐为各国所接受,并成为世界性的艺术。世界艺术背景下的民族音乐和交响乐的关系,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映成辉,它们有艺术的竞争远近之分,有内容的推陈出新或原汁原味的不同趣味,但不是“西化”或是“民族化”的简单化标签。在艺术传承的态度上,我们要反对不加区分地否定传统和不加区分地吸收外来两种偏向。

  传承优秀艺术传统的意义,在根本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力补充。传承既是为了文化保护,更是为了文化创造,作品创造越有艺术感染力,传承才越有生命力。戏曲、中国画、民乐等民族艺术的生命活力在新创作上显得尤为突出。中国画正是有齐白石、黄宾鸿、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等一代代大家的杰出创作,才得以实现其艺术形式的持续辉煌。中国艺术内在的优秀精神和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有赖于优秀的新创作才能发扬光大。英雄传奇的艺术传统只有在新的血肉丰满的中国英雄塑造中才能得以涅槃,电影《战狼2》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传承需要与现代结合,发掘新的意义和表现形式才能重生,因而变革对传承也是必须的。如艺术融入生活的传承,有较强生活功能的艺术形式往往有更强的自我传承能力,美术即是如此。书法、文言等生命力的减退,根本原因在于其生活功能的减弱。而成功的传承,最主要的是艺术要对人的精神修养有所裨益,因而当书法和文言走向纯艺术和文学时,艺术家们需要更加注重精神价值的表达。艺术的传承与变革历来是相互促进的。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参考文献】

  ①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②[宋]邓椿:《画继·论远》,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