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和对道德品格的培养,其中一些方法可以为当前的教育提供不少借鉴
以传统智慧哺育现代儿童
刘淑华 李天凤
//www.workercn.cn2016-01-14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首先,转变观念,德智并举。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一直弘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品德不仅是个人经营和谐美满家庭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成为治理国家栋梁之材的首要前提。例如,儒家文化中儒学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五常五德”,其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孔子把“仁”视为个人的首要道德原则和最高道德境界。“仁者,爱人”中,“仁”的培养源于对周围事物的爱,强调爱人、爱父母、爱家人、爱兄弟姐妹、爱国家和爱社会。具体表现为:对父母要孝顺体贴,对兄弟姐妹要恭敬尊重,对子女要温柔体恤,夫妇之间要和睦友善,朋友之间要诚实守信,对国家要忠心耿耿,对人类要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对自然要敬畏顺应。“仁爱”思想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融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里,成为中华民族对最高境界的道德品格的理想追求。

  其次,改变行为,言传身教。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强调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改变的,并且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一生的发展是影响深远的。学前儿童有活泼好动、爱模仿、独立性差等身心发展的特点,这要求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言行合一。“孩子是父母的另一面镜子”,父母若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孩子则在父母的言谈举止的影响下表现出正义感和责任心;父母若贪赃枉法、趋炎附势,孩子则在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下容易缺乏公正的情感态度。

  再其次,改善方法,借鉴经验。

  德育要从小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在开始阶段是善良的,之后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性情主要是在不同环境作用下的结果。显而易见,早期教育对学前儿童今后的身心发展甚至人生轨迹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父母在幼儿“识人颜色,知人喜怒”的阶段,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使之则为,使止则止。”在当代家庭德育中,应遵循“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原则,结合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优秀蒙学教材,提高学前儿童对良好道德品格的认知水平,向学前儿童传递高尚的道德情感,塑造学前儿童正确的道德行为。

  德育应严慈相济。《颜氏家训·教子》中提出:“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以此告诫后人,父母在家庭德育中要避免过于溺爱子女,以免酿成难以挽回的恶果。同时,父母也不要忽视或者放任学前儿童家庭德育,学前儿童正处于良好道德品格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采取科学的家庭德育方法进行积极主动的有效引导。司马光在其《涑水家仪》中明确阐述了教育方法:“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这是一种严慈相济的家庭德育方法。严慈结合、刚柔结合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代学前儿童家庭德育,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于其中。

  最后,直面“互联网+”机遇与挑战,着眼未来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父母在进行学前儿童家庭德育的时候,不仅享受到“互联网+教育”带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便捷,而且也要把握好碎片化知识学习所导致的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深度思考的挑战。父母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相对来说不受场地限制的优越性,遇事则诲,和学前儿童及时共享学习。同时,由于学前儿童容易受鱼龙混杂的信息的干扰,父母在德育中要选择适合的家庭德育内容。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1 2 共2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