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当前教育重在供给侧改革
邱连波
//www.workercn.cn2016-05-26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主要途径。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通过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更好地开发人力资源,提高我国人力资源资本的积累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满足社会多样化、个性化人才需求,承担起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人民的使命责任,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育的供给与需求

  供给侧是生产和提供产品的活动,需求侧是形成购买力的活动。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部分的教育不能完全套用经济学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概念。

  但是,教育的供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一般来说,主要表现是通过政府公共资源配置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高劳动者个体的素质、能力,改善人力资本的社会存量;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产出科技成果并转化到产业中去,适应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产品持续升级和社会进步增长的需要;通过知识创新、决策咨询服务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教育的供给侧由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高职教育、本科以上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组成,其中,前五个阶段或五类教育为幼儿园、学校教育,培养的是新成长的劳动力,其后的教育则注重提升,培训的是现有的劳动力。如果我们聚焦教育培养新成长的劳动力时,社会更多反映的是,现在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尽合理,各级各类教育贯通衔接不够畅通,城乡、区域、校际资源配置存在差距;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衔接得不够好,人才培养和企业、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也可以看成是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民生改善对教育的一种需求,客观上要求教育的供给要给予积极的回应。

  由于受传统教育文化价值的影响,尤其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些落后观念的影响,中国社会还未完全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背离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的情况不断发生。比如:父母不考虑自己孩子禀赋一味地攀比,不理性的补习、学业成绩期待、低龄留学等,社会、企业单位用人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这些都表明,教育不只是供给方面存在问题,教育的需求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因此,中国的教育发展是需要供给侧、需求侧同时发力的,缺一不可。然而,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解决的迫切性来看,相对于需求侧,教育更应该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增强对经济社会持续增长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尽快提高社会全要素生产率。

  重在供给侧的教育改革

  供给侧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是教育供给侧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常态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滞后,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供需结构错配,减少无效的、重复的教育供给,扩大有效的、创新的教育供给,解决教育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使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能够适应市场需要顺畅而有效地开展。供给侧教育改革强调的是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学校主体办学活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教育在更高水平上的供需平衡。

  政府作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主导者,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负有重要责任,应该首先在公共资源配置、教育政策和治理方式的供给方面深化改革,优化学校布局,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教育的均等化;在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基础上,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延伸,通过提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办学效益,提升有限资源促进人力资本向全要素生产率转化的能力;进一步释放社会力量办学活力,鼓励民办教育为社会提供多样性的教育服务; 依法治教,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让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评价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供给端,应该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面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起专业学科、类型、层次和区域经济密切结合的调整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尊重和保护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用有效的、高水平的教育供给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要,提升学生对教育的实际获得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未来生活之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绘就精彩人生,实现我国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对高等学校来说还有一项特殊使命,需要在供给侧改革中高度重视。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正成为提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的当下,高校有责任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进一步密切产学合作,促进高校科技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攻克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真正实现厚植创新驱动根基,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为国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创新动力,形成经济增长点,发挥出科技“顶天立地”的重要作用,服务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要做好需求侧引导和管理

  家庭教育、高校的基础性研究等不能用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供给与需求概念来讨论,但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确实是能够用供给、需求概念来分析的。因此,从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这一结论出发,有必要在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对教育的需求侧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使得这部分教育的供需双方进一步平衡、协调和匹配。

  为此,要大力宣传科学的教育观。教育是促进学生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修养、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三个统一的有效路径,每个接受教育的人最后都能够成功地走上社会,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优秀的技能、创新的发明等为社会付出、服务,并因而获得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要改变和引导那些功利甚至不切实际的教育需求,让教育回归本源,实现育人为本、立德树人。

  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把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技术需求等信息及时反馈到学校教育的供给侧,配置企业产品、设备、资金资源给学校,服务教学、科研,使企业也能够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当中,实现教育与社会、教育与行业、教育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深度融合。这是中国教育应该尽快补上的一环。事实上,管理好教育的需求侧,还会大大降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风险和成本。

  总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教育必须在供给侧、需求侧同时发力,当下重在深化供给侧改革,才能进一步向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焦、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聚焦、向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机制聚焦。(作者单位:省教育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