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勇做“学术中国”的践行者
张永生
//www.workercn.cn2016-05-31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进步,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成绩和贡献,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为如何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战略规划,对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路径、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这是伟大时代对伟大理论的呼唤,也是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使命的昭显。

  社会大变革时代,必将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时代。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大量新的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回答,许多深层次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释疑解惑,不断涌现的实践经验需要理论概括和提升。这一方面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经验,反映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指导新的实践,从而使“学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又考验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修为与作为。

  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在深入实践中汲取活力。真正的研究活动讲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性与激情的统一。一切有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都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只有把准时代脉搏,投身社会实践,自觉将个人的学术追求汇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潮流,将个人的科学研究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进程,并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灵感,才能充分发挥学术的价值和作用;只有胸怀人民、胸怀社会、胸怀国家,才能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否则,学术研究和服务现实脱节甚至对立起来,对服务现实的成果漠然视之甚至冷嘲热讽,终将沦为构建空中楼阁的臆想。

  真正的理论必须能深刻科学地解释分析客观实际问题,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只有抓住了问题,认识才不会笼统、杂乱,而实践才会靶向明确、走向彻底。邓小平同志强调“摸着石头过河”,从思想方法上讲,所坚持的就是问题导向。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里的“改造世界”,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由此而言,坚持问题导向必须站在中国立场独立思考中国的问题,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同时更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否则,无论是离开问题大谈特谈理论,还是只盯着问题转而不思考怎么办,最终可能不是流于空谈,就是产生一些无所裨益的意见。

  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必须始终发扬创新精神。追求独立思考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会满足于既有成果,更不会故步自封;现实中遇到的大量重要问题也不是翻翻书就能解决的,书中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实际上,回望走过的道路,每一次契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创新,都会引领事业进入新天地,而事业前进的每一步,也都呼唤着理论创新。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创新应遵循毛泽东同志所说 “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否则,或用教条标准取代科学标准,或用“经典”话语取代独立思考,或用“权威”论证取代事实论证,都将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1980年,八十五岁高龄的冯友兰先生阐述自己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心路历程时说:“值此旧邦新命之际,我应该把我的一点理解和体会写出来,以加入新长征的行列,跟上新长征的进程。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 ”这种对使命的高度自觉、对社会的高度担当、对学术的不懈追求,正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遵循,从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广阔实践里,从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将实现新的跨越,世界必将倾听“学术中国”的声音。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