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规范化考试拒绝网语“倒灌”
刘振
//www.workercn.cn2016-06-07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更多

  

  广东省考试院负责人日前再度提醒,用汉语文授课、学习的考生在高考时,除外语科外,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考生切勿使用网络语言、繁体字、古文字等——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步入考场的考生们应该谨记老师的提醒:用现行规范的语言文字答题,切勿使用网络语言。想来绝大多数考生为分数计,不会违反规定;但也有人可能不以为然,冒出一两个宣泄情绪的网络词语。不知他们是否想到,情绪宣泄不是理性认知,任性造词不适合规范化考试。

  高考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必须严肃对待。既如此,规范便是公平的首要条件。所谓语言文字规范,首先是长期积淀下来的经过普遍认可的严谨表达,其次是对所有考生而言皆能学习、掌握的合理范围。没有规范就没有公平。试想对于触网频率较低的农村考生是不是不公平?对于不一定熟悉网言网语的阅卷老师而言,碰到这种词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又该如何评分?高考拒绝网言网语,看似与流行相悖,实则是将公平放在首位。

  其次,语言有它的适用范围,也即语境,语境不对,表达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网络语言诞生于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表达轻松、随意,代表一部分人的情绪,放在网上如鱼得水,但不是所有的词换个语境都能“生存”。比如淘宝卖家一口一个“亲”可以拉近距离,但如果现实中人人都这样扮可爱则让人反感。高考也有个语境问题,作为选拔人才的“赛场”,它要考察的是逻辑理性、严谨规范、优美表达,如果乱用网言网语,不啻南辕北辙。这么说倒不是认定网言网语就是“下里巴人”,而是语境不同、目的不同,不宜“串烧”。

  再次,高考应该成为健康的语言环境的推动者。网络用语到底是语言创新还是文化倒退?这不能一概而论。有的词不乏创造力且意象贴切、新鲜活泼,经过时间的沉淀后可能进入规范之列;但网络用语低俗化也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对那些以宣泄情绪为目的、以歧视中伤为手段、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络用语,不应该任其“倒灌”,这一点应该成为共识。想想看,人们每年都对一些高考作文评头论足、津津乐道,如果允许那些不文明、不规范的词语“登堂入室”,让人怎样解读,又将产生怎样的“引导”效果?

  出现高考禁用网络语言想必是出于规范化的考虑,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网络语言;对待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既要坚持开放的态度,又不可缺失对规范的尊重。在这方面,国外也有相应的例子。伦敦哈里斯学院禁止学生在功课和演讲中使用网络语言,认为说“正确的英语”是为了让学生“自信而恰当地进行表达”。有人表示反对,理由是“你不能审查年轻人的语言”;但更多人支持此项禁令,认为在社交网络中使用网语没问题,在正规的教育环境和职场环境里应该禁止。可见,网语“倒灌”是全球性现象,禁止网语“倒灌”也是各国的共同做法。教育是让整个社会度过这个语言“粗口期”的重要引导力量,哪些可以吸纳,哪些应该放弃,要有判断、作取舍。

  当今世界,网络发展迅速是好事,语言越来越丰富也是好事,但低俗网语不可用、粗鄙之风不可长。在网络语言的步子迈得有些快的当下,我们不妨慢下来,打好语言文字规范的基础,用美的语言筑牢“堤坝”,低俗网语就难以“倒灌”进来了。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