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拓展创新发展的思维境界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陈炳才
//www.workercn.cn2016-06-17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更多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继承性、民族性,二是原创性、时代性,三是系统性、专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哲学社会科学作用和特征的精辟而又深邃的概括总结,也给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乃至科学技术工作者、政府和社会管理者提供了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这一重要讲话拓展了创新发展的思维境界,不仅对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而且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政府宏观调控创新都具有启迪意义。

  当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需求瞬息万变,如何适应时代变化特征,主动把握乃至引领发展潮流,在国际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防止边缘化,既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更需要思维方法、思想理念的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索思维方法的创新,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三个特征,也是启迪创新发展思维的钥匙。

  创新思维离不开继承性和民族性。一切创新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有其最初的来源,即必然有前人的知识积累,包括前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积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很多技术和设备,但大多数技术和设备在使用和消化以后,进行自主创新尤其是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创新发明很少。原因在于引进时,只是学会了如何去用,对这些先进技术的历史和知识积累过程不了解,缺乏继承性。所以,要想创新必须注重知识积累,把技术运用过程、改造过程以及技术本身的历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弄清楚,然后才能真正在思维和理论上创新。

  创新必须具有原创新和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实际问题,又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板,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笔者认为,创新必须符合时代的需求才有生命力,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任何创新都必须符合时代的变化,否则,创新就没有价值。中国共产党是善于创新的政党,善于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创新。无论是在理论上,实践上还是战略上和治国理政上都是如此。

  应该看到,正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数代领导集体符合时代需求的思维方法、理论体系和全面实践的执政创新,才有了当今中国治国理政的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它也必将指导未来中国的发展。

  当今中国最短缺的就是原始创新,原始创新哪里来?依然是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从中国的实际问题出发,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需求,管理的需求等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些是基础理论突破,有些是应用理论的突破,产品和技术的创新需要引进、消化,更需要改造、集成、跨界链接式的创新。仅仅是模仿,而不知其所以然,技术就被外人牢牢掌握。在一个领域、一个产品上,有了原始技术创新,就会带来系统性全面创新。

  创新需要系统性、专业性的知识,也必将体现更大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影响。当今的创新,离不开系统性和专业性知识、技术和设备的支持。创新的系统性、专业性,要求政府政策和管理要改变过去的管理、服务和监管方式,用创新的思维、理念,尤其是创新后的技术来进行管理,善于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以及个性化的技术管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变革。(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副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