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直面问题,廓清中国道路的方向
吴波
//www.workercn.cn2016-08-08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他同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新形势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指导意义。

  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指向,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要求和矛盾集中而强烈地表现在我们正面对着几千年中国所未曾遭遇的复杂难题之中,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主攻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中国问题的发现和提取,还是中国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差异与区别首先在所依托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上体现出来。坚持问题导向,首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内在统一。如果不能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就可能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出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相分离的可能。

  坚持问题导向,表现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发现与选择上,应坚持基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高度。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上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显然,坚持问题导向,就不可能离开或忽视生产力量与质之间的关系、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关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劳动与资本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

  坚持问题导向,表现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上,应坚持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统一。中国道路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其确定性表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一直高调在场。中国道路与西方道路在属性上的区别并非抽象的划分,也非刻意的文字游戏,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基于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统一,才可能在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和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上达成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

  弘扬批判精神:反思当下中国社会现实

  坚持问题导向与弘扬批判精神的一致性,集中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当下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宽容成为时尚之际,批判性反思必须为在理想性引导与规范性矫正之间确立起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此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批判精神的现实意义格外明显。

  批判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必须坚持辩证法的根本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种种其他主义批判的本质区别。贡献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的中国方案,恰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旨归。弘扬批判精神,就是要在肯定性阐释中国道路的基础上,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展开批判性反思,为规范性矫正指明具体的实践指向,服务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提升中国道路的自信。

  在社会意识多元并存、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今天,新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等思潮在社会意识领域都有显著表现,需要警惕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其中实用主义将现行政策与基本原理和未来理想混为一谈,打着创新的旗号肢解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伤害因而更具有内在性。弘扬批判精神,要坚持以理服人,避免误导中国道路前行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不乏优秀的思想者,他们是这支队伍的脊梁和旗帜。但也应该看到,有的学者却注重学术化和职业化的包装,津津乐道的是得了什么课题,获了什么奖项,政治意识和社会担当减弱;有的虽无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对问题的深切把握,却怀揣明星心理哗众取宠,他们是对这支队伍的亵渎。弘扬批判精神,就是通过激浊扬清的努力,解决好学风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弘扬批判精神的成效,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的自我批判。

  廓清中国方向:为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职责使命的重要论述,提出了为中国道路的探索提供思想与理论支撑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层次最大意义的命题,从而阐明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着力点和具体的实践路径。

  进一步廓清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频繁交锋,与其说是争夺中国问题的解释权,不如说是争夺提供中国问题解决方案的话语权。对于以社会主义的建构和完善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进一步廓清中国方向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首要任务。中国问题只有上升到主义的高度,才能得到彻底的回答和解决。正是问题逼迫主义登场,也正是问题逼迫中国道路亮出社会主义底色。当下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严正说明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才是中国的出路所在。只有社会主义这个崭新的文明形态的积极探索,才是化解种种中国问题的根本途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结果与前景,并不仅仅是一个现代强国,还必然同时是一种向着新文明类型的过渡。这种新文明类型就是社会主义文明,它区别于我们一般所谓的现代文明。

  进一步完善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理论支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不仅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宣传和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还应以此为指导,辨析种种社会思潮之于当下中国问题解决方案的不合理性或错误所在,廓清笼罩在人们心头的思想迷雾。更为重要的是,应结合当下中国道路的现实进一步深入思考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矛盾的解决,结合当下中国共产党的现状为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努力进一步探索可行性路径,通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破解,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