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201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光明日报理论部 学术月刊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www.workercn.cn2017-01-13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热点7.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诠释

  入选理由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国民党军队“围剿”和“追剿”的巨大危难下胜利完成了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对于这一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命运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历史事件,学术界多年来始终坚持学理探析和史实追索的不懈努力,不断推进研究的扩展和深化。2016年,历史学者们对红军长征史研究展开了多维度探究和辨析,对于中国走好新的长征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⒈深度揭示红军长征胜利原因的根源,从理论层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跨学科的有益尝试。⒉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以后关于发展战略问题的斗争与探索,昭示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正确发展战略是红军团结凝聚力量、提高战斗力的根本保障,也进一步阐明红军长征的过程也是党和红军发展战略形成与确立的过程。⒊全面考量了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锻造与宣传作用,追索了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历程,学术化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实现思想、组织和精神上转折性跨越的历史真相。⒋细致考察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路上与国民党势力的博弈与较量。学者通过探寻多方面的史料,高度还原红军长征的历史现场,动态观察了红军与国民党势力的较量与互动,对于全面准确认知中国共产党这段浴火重生的转折史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专家点评 2016年,史学界围绕长征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研究热潮,关于长征这一热点的研究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⒈近年越来越多的年轻研究者加入中共党史的研究队伍,党史研究自身也在不断更新观念,向学术化方向迅速发展,长征研究水准的提高,是建立在党史研究整体提升的基础之上的。⒉一些学术刊物做了精心的组织工作,比如多家刊物在一年多以前就专门邀请专家出面组稿,然后在2016年集中推出,这促进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道炫)

热点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入选理由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结合需求和供给这两个侧面,阐明中国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整体思路。2016年,学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做出了积极响应,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解题与论证。学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一方面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分析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命题的必要性和重大战略意义;另一方面从不同视角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从演化增长理论的视角探讨供给侧演化、需求侧演化及其共同演化等。⒉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框架做了精深探讨,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则、要点、政策手段等,对创新与体制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性作了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对各个产业、各个地区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分析总结了各产业、各地区的供给侧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方案。

    专家点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是2016年我国经济工作和学术研究的热点,还将是今后几年我国学界、企业界和政府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这是由于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进入了新的转换期,主导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力量已经由需求侧为主转向供给侧为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主要是优化经济结构,构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要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来调动个人和企业的投资、生产、创新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恰当地、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福前)

热点9.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入选理由 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6年,众多学者针对“两个一流”建设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⒈评估当前我国大学和学科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水平和质量,客观认识当前我国高校及学科发展现状,反思当前学科评价存在的问题。⒉全面反思“211工程”“985工程”等的实施效果。⒊廓清诸如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等概念的内涵、要素和边界,探讨中国特色和世界标准之间的关系问题。⒋探讨“两个一流”建设必须重视本科教育和通识教育,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⒌借鉴传统高等教育强国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建设经验,汲取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为中国特色“两个一流”建设提供世界经验和发展方向。

  专家点评 高等教育是事关国家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根本命运的重大战略组成部分。2016年,学界针对高等教育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两个一流”建设的战略任务及实施路径的分析上。创新型国家战略带来了社会经济快速转型的历史任务,使高等教育面临新格局下的诸多新问题和新机遇,这强化了构筑质量新底线、推进人才新观念的重大实践,推出了教育现代化领先于国家现代化实现的具体时间表,其顶层设计思路与实际发展路径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目前的研究坚持以国际一流水准为目标、以学科交流为基础、以社会服务绩效为杠杆、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未来需要注意如下问题:避免简单的政策解读,重点研究如何落实我国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着重研究我国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核心问题,理清国际一流大学与学科的多样化丰富内涵。

  (点评人:厦门大学教授史秋衡)

热点10.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转向与经典回归

  入选理由 历史维度在社会学中占据核心地位,缺失这个维度,我们不仅无法解释很多今天发生的社会现象,也无法构建起一门独立的、切合中国社会的社会学学科体系。近年来,我国社会学领域的一些中青年学者认识到了我国社会学的这一缺憾和需要,从不同方向转入对历史因素的重视和研究,产生了一系列学术成果。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大致如下:⒈对中国历史上的知识构成与社会秩序逻辑的关系进行阐释。如对历史上的双轨治理体制、官僚人事制度、丧服制度、乡村建设、“伦”的思想渊源及运行传统等的研究,确立我国历史上知识与社会的内在关联以及此种关联所产生的影响,并形成了解读中国人与中国社会基本特质及相应运行方式的新途径。⒉梳理中国社会学史,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国社会学史上的重大命题,如对“社会”“近世”“差序格局”等概念进行发生学的分析,考察其学术渊源与发展脉络,并与西方的相应理论进行比较与对话,以期建构更富有解释力和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⒊对中外重要社会学家的思想历程及其经典著作进行再研究,探讨其在学术思路上的变动机制和遭遇的诸种困境,以及这些机制和困境在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理解上的具体映照,以期激发当下社会学学者的想象力。

  专家点评 社会学的历史转向与经典回归似乎应该是一个小众学术现象,但其对我国社会学的影响却广泛而深远。这是因为:⒈历史转向不是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意义上的,而是把历史感、经验感引入到社会学思维之中,丰富和深化社会学的自我理解和社会现实理解。⒉这一转向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或依附西方,而是重构一种完整的中西古今的坐标系来理解今天中国社会。⒊对社会学和社会理论本身的历史或者说知识社会学研究,一方面是为了把握前人洞察社会的问题意识、视角和方法以及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从他们的研究中来重建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并开展比较,拓展我们的想象力。⒋这一转向有助于重建总体性社会科学,突破现有的学科局限,突破现有的要么制度主义要么文化主义的研究路向,把制度与文化、结构和民情等因素结合起来。⒌这一转向和回归的努力客观上必然产生构建基于中国历史和经验的社会学学科的效果。

  (点评人:上海大学教授肖瑛)

1 2 3 共3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