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暴风眼”中的波罗的海“三剑客”
倪海宁
//www.workercn.cn2016-05-20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随着俄罗斯与北约博弈的加剧,波罗的海成为这两大力量的对抗前沿,处于该地区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5月19日,在波罗的海东岸的爱沙尼亚,北约多国完成了本年度最大规模军事演习“春季风暴”;不久前,美俄舰机在波罗的海海空域频繁“亲密接触”,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随着北约与俄罗斯之间军事对抗的升温,波罗的海俨然已成为这两大力量对峙的前沿,“暴风眼”中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3个波罗的海国家也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

  提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很多人的了解程度恐怕仅限于知其国名,走近三国军队细究其国防建设点滴,就会发现一些埋藏在历史中、却又辉映于现实的深层内容。

  借重外力——

  打造安全“双保险”

  1991年末,波罗的海三国脱离苏联相继独立,如何维护国家的独立地位与安全,就成为三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三国很快组建了国防军,离开苏联三国深刻认识到单纯依靠自身维持安全环境是不现实的,必须借助外部力量。“一边倒”地争取加入北约获取“集体防卫”保障,成为三国一致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三国对自身地缘战略价值的吸引力也充满自信:三国不仅扼守着俄罗斯通往大西洋和欧洲腹地的最便捷通道,更毗邻俄机械制造业中心“西北经济区”——俄罗斯先进的武器装备,大部分在这一地区研发。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借势推动北约转型;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美国以“新、老欧洲”之别定亲疏。这些事实使波海三国对安全形势产生了新认知,进一步明确了以海外军事行动作为“投名状”换取美国及北约更多庇护的理念。2004年4月,三国在北约第二轮东扩中被接纳为成员国,成为北约遏制俄罗斯西进的战略前沿。加入北约不久后,三国相继制定了高度类似的国防战略:以北约的“集体防卫”职能为防务基石,平时为北约的“国际军事行动”做出实质性贡献;遭受入侵时,本国军队能坚持到北约援军到来,并为援军提供多方面的支援保障。

  在欧盟方面,三国虽早在2004年就加入了欧盟,但最初却一直对欧盟防务合作机制——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CSDP)不太信任,认为其难以提供实质性军事支持。近年来,尽管仍对北约的防务承诺依赖颇深,一系列因素却促使三国愈发重视并深度参与CSDP:其一,在防务问题上与俄罗斯打交道通过CSDP要比通过北约的敏感度低很多;其二,乌克兰危机等事件未能使“战略东移”的美国真正掉头返顾欧洲,三国认为有必要上一道防务“再保险”;其三,2009年底生效的《里斯本条约》明确规定了欧盟的“集体防卫”职责,“次地区性防务合作”政策符合三国利益;最后,欧盟的“轮值主席国”制度在防务领域给予了三国更大发言权。

  正当三国部队在北约和欧盟框架下广泛执行国际维和、培训、边境监控等多类军事民事任务之际,美欧近年来遭遇的债务及经济危机冲击,为三国深度融入北约和欧盟防务体系带来了新机遇。由于国防预算吃紧,旨在“省钱增效”的北约“灵巧防务”和欧盟“整合与共享”两大规划应运而生,通过多国联合研发、采购装备来实现军事资源和能力共享。在这种情况下,三国加紧与北约和欧盟的合作,获得了“重点被保护对象”身份,换来了切实的和平红利。例如,2012年5月北约芝加哥峰会宣称,之所以加快欧洲导弹防御系统建设,理由之一便是“俄军部署在西部军区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威胁到了波罗的海三国”。每当西方与俄罗斯关系趋紧,比如乌克兰危机期间,三国都成为美欧的重要“演兵场”,北约战机在此地的巡航力度也随之加大。

  明确职能——

  重点建设陆军力量

  尽管有外援支持,但波海三国同样明白“靠自己才是硬道理”,坚持用北约标准并根据自身国情推进军队建设。以陆军为建设重点,集中有限资源发展专业化的军事能力,打造规模适当、结构合理、部署灵活、经济实用作战力量,军事转型思路非常清晰。

  客观上分析,三国国防军虽然陆海空三军“一个不缺”,但其海空军均称得上“微型”。主要舰种基本是北约国家赠送的扫雷艇和警戒艇,空军总计约有40架飞机,全部是小型运输机和直升机,没有一架战斗机,领空主要靠北约空军“轮值”保卫。比起象征性的海空军,三国的陆军无疑肩负着国防的主要使命,也最能体现其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并明显体现出三大发展特色:

  一是重视快速反应。力求能在短时间内参与国际行动和应对紧急状态,是三国军队的最大共性。如拉脱维亚的现行国防战略明确要求:国防军人员中,40%必须随时做好参加北约、欧盟等国际组织主导的军事行动的准备,8%必须不间断地在作战地域展开。中期目标是,能全天候出动1个排,到距离国境1.5万公里的地区配合国际部队行动;1个连能在5000公里外执行任务,同时2个连能随时部署在3000公里外参加国际维和行动。依照北约和欧盟的标准,上述部队必须能连续遂行6个月的军事行动。

  二是训练各有千秋。根据自身擅长的领域和国防的现实需要,三国陆军的训练着力点各不相同。爱沙尼亚陆军以职业化特种兵见长,该国组织的“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年度大赛颇具知名度。该项比赛模拟实战背景,参赛小分队需在4天3夜70多个小时内,携带30多公斤的装备在原始森林中奔袭150公里,并通过战场侦察、划船、远距离射击、战场救护、装备识别等18项技战术课目的考核,其间休息时间总共不超过3小时。拉脱维亚陆军主力则以“参与多样化国际军事行动”为训练的重中之重。立陶宛陆军的精锐(也是唯一的战斗部队)是被誉为“铁甲狼旅”的摩托化步兵旅,其所有新兵都要先送到卢克拉基地受训11周。该基地是欧洲最大的训练场之一,可进行沙漠、沼泽、山地等多种地形条件下的实战模拟。除严格的日常训练外,该旅还开办了各种军事专业技能培训班,主要培养狙击手、侦察兵、特种兵和空降兵。

  三是拓展专业化职能。长期参与北约海外军事行动的实战表现证明,三国军队有能力为北约提供专业化服务,分担战斗责任。目前,拉脱维亚组建了专门的防生化小分队,立陶宛成立了医疗小分队,并不断发展军械和扫雷作战小分队。互联网攻防技术较先进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还联合为北约研发军事信息安全网络。除瞄准未来战场外,三国还主动适应形势需要,开展各项非战争军事行动,其在抢险救灾、维和、排雷等领域的专业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心存忧患——

  “全民国防”是要诀

  波罗的海三国政府均强调,通过国防教育提升全民国防意识,是强化军队建设的前提。一定要将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内化到全民的观念之中,提高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转化为战斗力。波海三国国防教育的具体操作方式,可谓见缝插针、异彩纷呈。一方面,通过军事训练和群众性国防体育活动,使公民掌握必备的军事技能、强健体魄,以磨炼意志;另一方面,高频率举办战争题材的摄影图片展,开放各种纪念馆和战争实物馆,开展战争模拟救护训练,以提升民众对国防与军队的认同度。

  屡遭入侵、在异族统治下历经苦难的历史,使三国民众捍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的愿望极其强烈,政府的努力教育,更刺激了三国民众对国防的支持。尽管当前三国经济均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冲击,但民众对国防投入的热情并未降低,对国防军的信任度在三国政府部门中均位列前三,三国的军费预算除2009年出现短暂下挫外,始终保持着上涨趋势。

  尽管国防动员体制各有不同,但三国高度重视预备役建设,拉脱维亚现有1万民兵,7000青壮年可随时加入国防军,预备役成为三国战时全国总动员体制顺畅运行的重要保证,是名副其实的“第二陆军”。

  爱沙尼亚在三国中人口最少,预备役体系也堪称真正的“全民动员”。其民兵组织“凯茨立特”(意译为“防御同盟”,即国民卫队),是一种民众自发、但在法律上得到正式认可的武装组织,成员可在家中保有枪支弹药,主要任务是在战时配合与支援国防军作战,目前成员已超过1.2万人。该国的“国防妇女协会”则是全部由女性组成的民兵组织,负责战时支前和后方警戒。为培养下一代的国防意识,爱沙尼亚还组建了少年侦察队、少年警戒队等准军事团体。

  立陶宛的民兵组织“国防义勇军”隶属该国陆军。2004年前,该部主要职责是国土防卫,角色类似于美国的国民警卫队。立陶宛加入北约后,国防军越发频繁地参与海外军事行动,为补充人手不足,该部也接连被派往巴尔干、伊拉克、阿富汗等地执行任务,且表现不俗。该国国防军还有一个外围群众组织“步枪协会”,现有的约1万会员中,六成以上是18至20岁的年轻人。该协会以“增进民族自豪感”为宗旨,每年举办军事夏令营、国防知识讲座等活动,极大增进了民众和军队的感情。

  (本版制图:苏鹏 图片资料:杨磊)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