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带来更多“红利”
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观点集萃(下)
//www.workercn.cn2017-12-14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本报记者 海沙尔 摄

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创新型国家道路

武力

  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这不仅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关,也和中国下一步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的制约有关系。

  从中国在需求、竞争、社会各种力量有效组合这三个方面的优势来看,中国是有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条件的。就需求来说,中国有13多亿人口,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加起来的总和,市场需求是非常庞大的,对新技术、新科技的需求有非常典型的规模效益。这可以使一个新产品很快地在国内市场上打开销路、获得利润。就市场竞争来看,中国有两个优势,一是竞争主体特别多,在今天资本过剩的条件下,会形成多主体的竞争机制。二是中国市场庞大,发展层次多,所以,中国的产业部门有着全世界产业最齐全的门类,这也是很多国家都不具备的特点。就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看,中国有后发优势,可以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在发展过程中,共产党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主导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我们强调继续改革,反映出我们追求一个更好更佳的组合和配置。这些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三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中国也面对不少困难。这包括,政府在推进创新方面能力还不够;我们市场还不够成熟,如何建立一个有序、有效的市场,使它在科技创新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很短时间内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也面对理念文化等方面的挑战。

  总体而言,中国要作为一个真正融入世界、熟悉世界、了解世界、掌握潮流的国家,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支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中国的全球化理念与西方有何不同

张维为

  中国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以独特的方式参与了全球化。近期,西方出现了逆全球化现象,其原因在于其政治制度中的缺陷。西方世界认为的全球化是一种包含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在内的全球化,但结果是大量的跨国公司从中获益,但多数老百姓没有从全球化中得到好处。中国在应对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始终将其看作一柄“双刃剑”,认为全球化绝对不是西方讲的私有化、市场化、民主化,这是中国能够赢得全球化的关键所在。中国的全球化应对有几个特点:一是侧重经济全球化;二是始终突出民生导向,给多数中国老百姓带来福祉;三是非常强调既要注意市场的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随着中国参加全球化,中国也开始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对于国际秩序的建设,中国可以提供这些经验:一是突出国际秩序和国际经济组织的经济功能; 二是要突出民生导向,如在非洲帮助扶贫,从中国道路角度来看,扶贫就是保护人权、促进人权,不能用任何借口来阻止扶贫;三是要提倡合作共赢,而不能像过去全球化过程当中坚持的我赢你输。国际社会如果借鉴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经验,借鉴中国成功地融入全球化同时保持自己的经验,进行国际体制、国际秩序的改革,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国际机构的改革,无疑是一个可以尝试的途径。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共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值得高度评价

杜进森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如果没有创新的政党是不行的。中共十九大文件中有很多新的内容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强调紧密结合新时代条件和时间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的认识。

  “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是中共十九大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在“八个明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必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在“十四条坚持”中,我理解,其核心内容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上述内容是中共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结合的新成果。十九大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值得高度评价。

  越南和中国都经过了30多年的革新,发展道路相近,社情、国情、党情相通,前途命运相关,两党两国在党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以及文化建设等社会主义理论各方面,都有很多内容可以进行合作研究。这种合作研究将不仅有利于两党两国在国际国内新变化的挑战中能长久执政,为两国人民造福;同时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为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为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原所长、教授)

我们亲身体验到中国不断增长的软实力

米兰·利波瓦奇

  大约30年前,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种可以帮助其他人塑造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今,这个概念被学界和决策制定者广泛接受,一些知名的中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在使用这个概念。

  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中国来说,增强自己的软实力非常重要。那么,中国的软实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约瑟夫·奈说过,要对软实力进行定义和对软实力进行测量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切身地感受到。例如,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文化遗产,中国的软实力要进一步促进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医学、传统哲学、传统思想、传统习惯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历史人物,还有中国哲学;中国在提高人民币支付实力方面做得也非常好;中国对第三世界的各项投资成功地让6000万人脱贫,这种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都是中国软实力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人民就是中国的社会资本。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现在中国人民就是中国发展软实力的第一生产力和驱动力。

  中国的软实力在过去数年当中已经有了明显增长,虽然对于软实力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或者测量标准,但是我们是可以亲身体验到的。

  (作者为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

欧美智库眼中的“中国新时代”

管永前

  十九大召开前后,以欧美为主的海外智库、媒体、政要、汉学家、中国学家甚至华人华侨代表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十九大结束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威尔逊中心、胡佛研究所、兰德公司、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等知名智库,纷纷举办相关研讨会,或发表中国问题专家分析报告,试图从各个方面去理解中国提出来的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战略和新部署。欧美智库和主流媒体关心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次十九大最大的理论贡献的认识。欧美智库和媒体发现新一届中央委员当中有过外国教育背景的人达到19%,认为新一届中央领导层具有的学术背景和国际教育背景对中国未来的政策将产生深远影响;认为共产党非常重视理论发展,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标志着中国迎来新的发展时代,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注重与时俱进,是对社会的期待和人民的需求作出的回应,将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并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对新时代发展道路的认识。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秘诀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欧美智库和媒体认为十九大没有提及高增长目标,没有以GDP为考核目标,标志着中国经济向高端制造业、服务业新增长转型;认为中国共产党勇于探索、适应变化的能力非比寻常,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对其他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第三,对新时代大国外交的认识。欧美智库和媒体将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战略概括为“两条腿”(新型大国关系和“一带一路”倡议)、“一个圈”(中国的周边外交)。他们认为,西方有必要看到中国的愿景不是建立霸权,而是谋求国际社会的认可,努力探索如何和平崛起、如何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中国开放自信的态度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中国正在变成一个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全球领跑者。

  第四,对全球治理和中国新机遇的认识。欧美智库和媒体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认为中国从2012年前全球事务的有限参与者正在向全球治理的参与者转变,中国也从一个全球秩序的接受者转变为全球秩序的贡献者;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推动器和“探索之船”,中国的强大会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并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

  总的来说,国际智库和主流媒体以更加理性、正面的态度来看待中国,看待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战略思维能力和长远的规划能力是最大的政治优势。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正在呈现新的气象,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实践等,在国际舞台上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中国展现出成为发展中国家楷模的能力

艾琳·巴维耶拉

  我们非常关注中国外交。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中国毫无疑问展现出了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楷模的能力和姿态。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把全球看成按规则行事的舞台,而不是强权的舞台。中国也在推出一些新的制度和倡议,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是我们观察中国外交的重要角度。

  我们看到,几十年来,中国很好地治理了自己,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发展,它对于外部世界的影响也在增大。不少国家因此受益,也有一些国家觉得有些不确定性因素被放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外交毫无疑问也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宏大概念,这可以帮助世界解决不少问题。目前,国际上出现了去全球化的趋势,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保护主义也比较严重。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和中国的经济联系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我们继续强调要扩大经济的自由互动,这也是中国的立场。这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交往的机会。

  2017年是东盟建盟50周年,举行了很多回顾性的活动。但另外,我们也是非常重视在纪念的时候展望未来,尤其是展望未来50年可能碰到的一些挑战。在展望当中,中国毫无疑问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中国的发展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是近邻。中国对我们的带动体现在贸易、投资等领域,还有现在势头很猛的旅游、人员往来、技术合作、产业一体化等。中国现在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我们特别关心的。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我们也有一些计划,这些计划的首要目标是要促进基础设施方面的互联互通。我们可以和中国的方案进行对接,而且通过这种对接使我们能够在多边框架下进行合作。我们相互整合、相互对接、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将会有更多的机会。

  作为中国的邻国,我们非常赞赏中国现在的设想。中国的发展不仅对自身,而且对于整个国际社会尤其是近邻国家也会带来积极的影响。我们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建立互信,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这将真的能够把我们带往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教授)

1 2 共2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