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经典文献-正文
“一丝一粒”何止关乎名节
许晓桃
//www.workercn.cn2016-02-23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忏悔录看了不能白看,要警醒起来,引以为戒,敬畏誓言、敬畏组织、敬畏党纪,珍惜自己、珍惜家庭、珍惜名节。”在最近出版的《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珍惜名节,有敬畏之心。“名节”二字虽简略,但自古以来名臣廉吏都将名节作为一种内心约束和道德追求,谨言慎行,对于不义之财,一厘一毫也不敢染指。

  清代名臣张伯行出任江苏巡抚时,江南官场贿赂之风盛行。一日,六合县县令将自己绘的一幅画悄悄送到张伯行府上请其指教,张伯行回家后拿起画卷,竟从画轴里抖出一根金条。于是,张伯行找来县令,还赠一幅字画。县令欣喜收下,谁知回去后竟也从画轴里抖出根金条,再看张伯行所题墨宝:“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至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县令阅后甚是羞愧。

  后来,张伯行专门写作《禁止馈送檄》曰:“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在清代巡抚上任馈送成风的时代,张伯行正是把“丝毫”都看成关乎名节、关乎百姓,才能够始终坚持清正,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日之党员干部?共产党人向来有着严明的纪律和规矩,坚守底线、追求高标准也是对每名党员的要求。然而,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却毫不吝惜“名节”,只求“实惠”。从贪腐过亿的“水官”马超群,到为玉石疯狂的倪发科,再到自认是“权钱交易所所长”的苏荣……他们心中贪欲似火,然而这般贪欲又何尝不是“温水煮青蛙”,试问有多少领导干部是一步就滑入深渊?不少落马官员在忏悔书中,或悔恨被人围猎,或后悔没早点得到组织处理,实际上最该悔恨的还是自己没有重视平日里那“一丝一粒,一厘一毫”。

  我们党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开始就立下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誓言,自建党以来,这样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就在这方面作出表率。处置礼品,毛泽东既有原则又有分寸。凡属贵重礼品一律交公,专门陈列起来。对于没法保存的土特产,若是水果,就送幼儿园;若是茶叶,则送身边工作人员;遇到送来的土特产量大时,毛泽东就让工作人员拿到中南海食堂卖掉,然后附上一封说明党关于不准送礼的规定和纪律的信,将钱寄给送礼的单位和个人。

  毫末之间的抉择,体现着党员领导干部的谨慎与清醒,这一丝一毫的“实惠”,关乎名节,又何止名节?良好作风的养成可以润物无声地规范着干部行为,不注重小节的歪风邪气也会潜移默化侵蚀着干部的底线,想必“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道理谁都明白,然而如何避免则要付诸心思。只有时时刻刻把握好自己,做工作始终如履薄冰,保持敬畏之心和珍惜之情,才能正直为人、清正为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