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幻灯片-正文
抗日战争只有持久战才能最后胜利
//www.workercn.cn2015-09-01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持久战战略思想是国共两党的共识。图为1938年春,战斗在古长城上的八路军战士。(沙飞 摄)

  编者按

  70年前的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今年我国将隆重举办9·3纪念活动,必将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70年前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这一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给予中国人民极大的民族自信心,彰显了我们民族崇高的价值与信念,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新起点。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这一场浴血奋战和完全胜利,告诉全体人民,再强悍的凶敌,也敌不过我们民族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继续发扬抗战精神,我们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邀请一些学者撰写专文,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

  提要

  尽管国共两党在如何进行持久战及其在战场的实际运用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始终坚持持久抗战问题上,则是完全一致的。正是由于两个战场都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日军,所以才能共撑抗战大局,才能保证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向战略反攻阶段转化。

  1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既不会亡国,也不会速胜,只有经过持久战,才能达到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持久战战略思想是国共两党的共识。1933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南昌军事整理会议上提出:“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这样长期的抗战,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若是能抵抗得三年、五年,我预料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死中求生的一线希望。” 而毛泽东在1935年12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很早就论及,认为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这个持久性。

  中国共产党方面则是在全面考察中日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战争性质及其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47页。)他接着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既不会亡国,也不会速胜,只有经过持久战,才能达到最后胜利。

  2 把持久战战略和全面抗战路线有机地融合为一,创造了以人民战争取得弱国战胜强国的光辉范例

  中共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国民党方面相比有许多原则性的区别。

  第一,毛泽东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把相持阶段视为持久抗战转入最后胜利的枢纽,是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精髓。他认为“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中国抗战的三幕戏,这是第二幕。由于全体演员的努力,最精彩的结幕便能很好地演出来”(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65页) .针对国民党蒋介石把抗日战争划分为两个阶段的观点,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承认持久战或长期战争,又不赞成三个阶段,那么,所谓持久与长期就是完全抽象的东西,没有任何的内容与现实,因而就不能实现任何实际的战略指导与任何实际的抗战政策了。实际上,这种意见仍属于速胜论,不过穿上了‘持久战’的外衣罢了。”

  第二,中共以独立自主作为自己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全体中国人民。和国民党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外援或消极地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不同,毛泽东在1936年7月16日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就明确指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主要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联合作战。他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 他坚信,只有“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80页) .

  第三,中共系统地阐明并具体组织实施一条全面的抗战路线,这是实现持久战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和国民党的单纯依靠政府和正规军的片面抗战路线相反,中共认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本党今天所提出的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即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具体的道路。”(《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版,第473-474页) 中共主张不仅要进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还要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并具体地提出一系列开放党禁、开放言论、改造政府、驱逐亲日分子、实施民主政治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优待抗属、抚恤军烈、赈济灾荒、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惩治贪腐,以及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和联合各少数民族等共同抗战的政策主张。中共明确指出:“今天的抗战,中间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相反的,他们把抗战看成只是政府的事,处处惧怕和限制人民的参战运动,阻碍政府、军队和民众结合起来,不给人民以抗日救国的民主权利,不去彻底改革政治机构,使政府成为全民族的国防政府。这种抗战可能取得局部的胜利,然而决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版,第474页)

  第四,中共制定了一整套与持久战战略相配套的战略方针和战役战术原则。1937年8月,应邀到南京出席国防会议的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代表中共中央提交《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提案》认为:对日战略的基本方针是持久的防御战,但应抓住适当时机,应予以全线之反击;在战役上应以速决战为原则;作战的基本原则是运动战,应在决定的地点,适当的时机,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与兵器,实行决然的突击,避免持久的阵地的消耗战;战略的内线,而在战役的指导上,应是外线作战;广大的开展游击战争,其战线应摆在敌人之前后左右,以分散敌人,迷惑敌人,疲倦敌人,肃清敌人耳目,破坏敌人之资材地带,以造成有利条件,有利时机,使主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参阅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2005年修订版)》(中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55页) 在中共方面建议的影响下,南京国防会议正式确定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虽然国民党在以后的抗战中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使这一战略方针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但它在广大爱国人士和部分国民党将领中产生了良好影响,对于坚定国民党军队的抗战信心,推动正面战场坚持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中共提出的抗日游击战战略和广泛开展的抗日游击战争,把持久战战略和全面抗战路线有机地融合为一,创造了以人民战争取得弱国战胜强国的光辉范例。在以往战争史上,游击战往往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作战形式,在战役、战斗中对于正规战起着配合的作用。而中共却从“中日战争是大而弱的进步中的中国抵抗小而强的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基本特点出发,首次将它提高到战略地位,使之具有全局性意义。毛泽东分析指出:“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的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05页) 毛泽东从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和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这六个方面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具体战略问题。他和中共中央指挥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采用主力军、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上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以游击战抗击了58%-75%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敌我力量彼消我涨和时局转换的枢纽。1943年夏,敌后战场率先对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随后又发动春季攻势、夏季攻势,成为全面反攻的前沿阵地和战略基地,抗日游击战向运动战和攻坚战转换,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成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引下蓬勃开展的抗日游击战争,是完美演绎持久战总战略的核心和关键,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抗日战争条件下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新实践和新发展。

  3 尽管国共两党在如何进行持久战及其在战场的实际运用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始终坚持持久抗战问题上,则是完全一致的

  由于在如何进行持久战方面的差别,国共及其所指挥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由于国民党掌握着政府,有几百万正规军,可以调动全国的资源和人力,因此在战争爆发初期是抵抗日军的主力军,并且在整个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也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虽然正面战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失地100多万平方公里,但客观地讲,这主要是因为中日之间实力悬殊所致。

  毛泽东在武汉失守之后,就曾判断日军还想向广州、西安、宜昌、长沙、衡州、梧州、北海、南昌、汕头、福州等地进攻。要停止敌之进攻,还需很大的努力,才能把战局过渡到敌我相持的有利局面。必须看到,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进行过一些大规模的战役,如平津、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中,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歼灭日军45万余人,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并且为中国军民经营西南和西北大后方,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这些在客观上较好地贯彻和实现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但是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除发动了1939年冬季攻势之外,主要是进行了一些防御性的会战。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主战场地位,逐渐为敌后战场替代,正面战场与正面战线的日军呈胶着状态。尽管如此,正面战场的抗击,进一步遏制了日军进攻的势头,歼灭日军的大量有生力量。其对日军的牵制和构成严重威慑方面的作用不能低估。在敌后战场已经转入对日局部反攻阶段后,在正面战场却由于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和一些高级将领的消极颓废,遭受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失地千里。由于国民党执行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军队组织指挥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阵地战、防御战的战役战术和后期消极避战等待国际局势变化的战略方针,制约了持久战战略效用的发挥,影响了抗日战争胜利进程的早日到来。

  秉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战略相持阶段到来时开辟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战场,形成与正面战场相互依存共同抗敌的战略格局,打乱了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变战略内线为战略外线,变被动为主动,和正面战场对敌人构成了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

  与正面战场常规作战的一次次战役不同,敌后游击战的重点是面而不是点,是持续发生时刻存在的而不是间歇性的,是整体而不是个别,是战略的而不是战役的,实质上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场特殊的战略大会战。

  值得注意的是,国民党军队也参加了敌后战场的作战,国民政府1938年11月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还特别在敌后划定苏鲁战区和冀察战区,有13个师参战。敌后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与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共抗日武装一起抗击着日寇的“扫荡”、“清乡”,分担着敌后抗战的重任。

  但是,与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相比,他们除了装备为优外,其他在政治素质和游击战战略战术素养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他们执行的片面的抗战路线,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到1943年,在敌后战场已经没有成建制的国民党军队存在。

  而抗击日军数量远远超过这些国民党军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日军的强力“扫荡”下虽然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是,由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并由于实行正规军与地方武装、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终于在敌后战场站稳脚跟,并且很快得到恢复发展。1943年夏季,敌后战场进入局部反攻阶段,主动进攻作战愈来愈占有重要地位,并逐步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收复了大量失地,成为全面反攻的战略基地。

  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已达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抗日正规军91万,民兵220万。抗战14年间,中国总共有275万多平方公里国土沦陷,而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投降前已经在敌后共开辟了100万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其中陕甘宁边区的13万平方公里不是从日本侵占区收复的),除去东北128万平方公里外,收复的国土面积占关内沦陷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必须强调的是,尽管国共两党在如何进行持久战及其在战场的实际运用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始终坚持持久抗战问题上,则是完全一致的。正是由于两个战场都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日军,所以才能共撑抗战大局,才能保证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向战略反攻阶段转化。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战场,另一个战场和整个抗战的局势,都是不堪设想的。持久战是国共两党携手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基本战略遵循。(作者:蒋建农,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研究员;曹子洋,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三处处长、助理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