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聆听:烈士的倾诉
——读王德三《狱中遗书》
李少军
//www.workercn.cn2015-09-30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三、成长的声音

  信中,王德三从自己的家世回忆起,总结一家三代从事教育的经验,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他写道:“我们的家庭,是所谓书香寒士的人家。祖父一生没有做过一件错事。他不是一个什么伟大的人物,而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 “我家从来不讲势力。但是祖父、父亲、伯叔们的德望,可以移风化俗。祖父的学生遍布下川三甸。”在这样的环境里,王德三开始了自己的启蒙教育,在祖父和父亲的教育下,他九岁能背《四书》,十一岁到大理上学,1919年4月转学到昆明成德中学插班,对于早年的这段教育,他说:我在高小二年级以前,是读经复古的旧学气派,秦汉以下的书不读。中学二年以前,唐、宋以后的文章不读,中学三年级才读明清诸家归、曾、姚的文章,到省后才看《新青年》。可是我自幼却爱学数学,学校考试,数学总是一百分,到北京后,专心想学数学物理。后来自己“被社会潮流卷进革命来”。他向父亲说到:“我详细写出幼年生活,在于叙明我生活方向发展的基点。人的生活和思想,并不是孤立地自由发展起来,而是社会环境所规定着。”得出“儿的幼年以至现在的思想的发展,代表着所处时代的发展。儿在性格上得到母亲很深刻影响,幼年时代得父亲优良的培养,而壮年始被社会潮流所卷入。”

  读到这里,让人再次想到,作者是在狱中给父亲写信,信必须经过自己的对手审查。我们对他说的“曲意解释”自己的思想信仰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许因为他们是父子,心有灵犀,一点即通,父亲一读此信,就能看到儿子的心。80年后的今天,我们吹去历史的烟尘和迷雾,一个活生生的共产党员,一个共产主义战士跃然纸上。王德三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争和革命的时代,他所处社会环境是一个新与旧相互碰撞的环境。他出生于清朝末年,少年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专制政权,由于革命的不彻底,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国家陷入军阀统治,战争不断。步入青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它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潮流,把他从“四书五经”的旧学中解放出来。怀着追求自然科学真理的美好愿望北上求学,已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的他,被马克思主义所吸引,选择了共产主义思想信仰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走上革命道路并勇往直前。对此,他“婉曲”地向父亲解释道:“我们家里从来都穷,但穷不会穷死人,以后也不必积钱,只要教育子女,让他们去充分发展个性,不要过于爱惜他。像父亲对儿辈这样,就是培养人才最好的方法。把他送到社会上去,让他在艰难困苦中,在各层的社会中去增加阅历,求得知识,培养勇敢冒险的精神。艰难困苦不会磨折死人。孟夫子说得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增其所不能。‘这是很好的教育原理。不过应该要处处提高他的自动自觉的精神。儿辈弟兄三人,就是在父亲这种教育精神中培养出来的。“在此,我们看到一家三代从事教育事业,形成自己教育理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的个性充分发展,处处提高受教育者的自动自觉的精神,这不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另一种说法吗。对于教育本身,王德三不仅继承祖父父亲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从事中学教育、师范教育、黄埔军校教育和党内干部教育,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检验了这一真理。对于后代,他多么想用这一理论教育他们,可惜,他只能发出这样感叹:”儿也常常想使他们受些教育,可是亡命在外,怎能做到?“。今天这一教育理论对于改进盛行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有着积极意义,多少孩子的个性被这种教育束缚死了,这样的教育怎能培养出担负民族复兴重任的人才啊!王德三对大学的精神也着精辟见解,尤其是对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学精神。他在《怎样纪念北大二十七周年》一文中提出:”北大之所以为北大,并不在于第一院的洋楼高大,在于她能站到社会前面引导社会在政治上、思想上与黑暗势力奋斗,走入新的历史时期“(载1925年12月17日出版《北大学生会周刊》创刊号)在大学精神萎靡的今天,我们多么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啊!

  四、把身子献给人类

  “儿现时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儿所做的事情,是反对官府的,这是主义上的事情,私人没有什么仇气。”信写到这里,把自己的“主义”告诉父亲,自己所做的是人类解放的事业。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问题和主义”的大争论中,先进的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才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要共产党干什么呢,要党员干什么呢,党章回答了这个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入党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这个意义上讲,主义之争,不是个人私利之争,主义是方向,是道路,是一面旗帜。王德三同志入党后,朝着这个方向,沿着这条道路,在这面旗帜指引下。他走向工厂,到长辛店,教工人学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在陕北,他编写新教材,给学生讲革命道理,到农村组织农民抗租抗税;在北京,他领导经济斗争委员会,为工人争取经济利益;在黄埔军校,他讲授《帝国主义论》,提高学员反对帝国主义思想觉悟;回到云南,他深入个旧矿山,沿滇越铁路深入村寨,与兄弟民族交朋友,启发他们的革命觉悟。

1 2 3 4 5 共5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