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头条-正文
如何合理选择当前宏观经济政策
李义平
//www.workercn.cn2016-06-06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十分复杂,主要问题是结构失衡和创新能力不足。

  结构问题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发展是变革的函数,产业结构规定着经济发展的质和量的边界。产业结构的“固化”会导致一国经济长期徘徊不前,例如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产业结构,使历史上的中国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引领经济蓬勃发展的,引领时代潮流的产业结构总能使一国经济持续发展,并在国际竞争中获得超额的社会回报,充分展示了一国经济体的活力。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特点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制造业,遍地开花的基础建设项目,各地普遍推崇的房地产业等为主打产业。尖端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以及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如果GDP可以用秤称重量,单位美元的GDP重量比发达国家明显偏重。这样的产业结构长期累积的结果就是低层次的产能过剩。

  那么,为什么能够形成低层次的产能过剩,而且几乎固化呢?低层次的产能过剩既是我们既有发展模式的产物,更是体制、机制缺少“吐故纳新”的活力使然。

  低层次的产能过剩首先是我们曾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经济是靠承接外来产业转移,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发展起来的。承担的外来产业的共同特点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很低的制造业。各地大干快上,使相关行业形成了巨大的产能。当国际经济形势向好的时候,低层次的产能过剩通常会被掩盖,世界经济一旦进入周期性的调整,低层次产能过剩的问题立即显现。第二,是地方政府的行为。地方政府官员会在给定的体制下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在给定的体制下他们一方面更多追求以GDP为主要考核内容的政绩工程,直接上项目,或强令招商引资,形成了相关产业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则对需要长期下功夫的实体经济,制造业等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的产业关注不够。第三,产能过剩是长期积累的,与时不时地、情不自禁地刺激不无关系。当低层次的产能饱和的时候,如果没有结构提升和新的经济增长的兴奋点,经济增长速度自然会降下来。这是自然规律,由此迫使速度结构调整。但宏观经济政策往往误判,把结构性减速当做是需求问题,缺少战略定力,进行情不自禁地刺激使得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严重。第四,是缺少过剩产能的退出机制。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既有产业结构提升,即创新的机制,又有退出的机制,即淘汰的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讲,退出机制比提升机制更重要,没有淘汰,就没有创新和提升。退出机制就是兼并、重组、破产,甚至包括危机。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大部分因产业进步而不断革新。”他强调:“竞争,特别是在发生决定性变革的时候,又迫使旧的劳动资料在他们的自然寿命完结之前,用新的劳动资料来替换。迫使企业设备提前按照更大的社会规模实行更新的,主要是灾祸危机。” 这样的作用“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性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充满活力的机制可以在产能过剩初见端倪的时候予以消化,不至于酿成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创新与结构调整是同等的,没有创新就很难有结构调整和提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源于产业空间巨大,搞什么都可以发展,是靠粗放经营,是靠产业空间、政策空间发展起来的,总体上没有培育起充满活力的微观机制。一旦产业空间饱和,政策空间变窄,需要通过创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时,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马上显现。更由于创新不是号召层面的事,而是制度安排层面的事,短时间难以见效。

  鉴于中国经济问题的实质是结构问题,创新问题是一个中长期的问题,选择供给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正确的。然而供给管理必须有适合供给管理的制度安排,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变革的问题。其具体内容包括:

  1.必须明确,供给管理所讲的供给是企业的供给。企业的供给以“真”企业为前提,“真”的企业是产权明确,约束硬化,唯市场马首是瞻的企业。真正的企业供给遵循效益原则,遵循投入产出的原则。如果供给对它是有利的,它会选择供给;如果供给对它是不利的,它会选择不供给。如果供给某项产品和服务对它是有利的,它可以选择供给,如果对它不利它可以选择不供给。一旦发现产能过剩,它会立即止步。资本再便宜,也不会盲目上项目。即使上了项目发现无利可图,也会及时终止,因为所有的亏空都要由企业的所有者承担。企业的供给既有创新,又有退出。但这一切都以企业是真正的企业为前提的。先天有缺陷的企业会扭曲自己的行为,或响应号召,或追求某种不当的非经济利益。如果我们在以后的改革中,不能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那就很难有供给管理意义上的供给。

  2.特别应当研究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地方政府到底扮演什么角色,经济发达国家提供的案例跟我们完全不一样——他们的地方政府基本上不负责经济增长的问题,那是企业自觉行为的结果;他们的地方政府只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这样的构架有利于经济良性增长。我们现在的地方政府职能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这样的架构有利于粗放性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容易直接干预经济,直接扮演市场主体的角色,应当让地方政府角色回归市场经济的基本角色,总的原则是提供基本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实行供给管理,地方政府要做的是:尽可能减轻企业负担,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防止环境污染。

  3.中央政府应当切实转变职能,使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减少审批,破除垄断,精兵简政,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设置政府机构,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要在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上下功夫,为破产、兼并、重组、清理僵尸企业创造制度性条件,使之成为日常的正常性行为,以有效配置资源。政府可以发挥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导作用,但不要直接支持具体产业。不要干预企业,要给企业留下足够广阔的选择空间。人们可以发现,创新最多的地方,通常是政府管得少,市场体制规范的地方,世界如此,中国如此。要改变思维方式,在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上下功夫,要尽可能减少调控,让市场体制经济规律自身起作用。健全的体制就像健全的人体一样,其机制本身是具有调控能力的,是很少看医生的机体。最好的、最有效的体制是最少调控的体制。政府各部门要恪守基本职能,过多、过细、过频繁,甚至基本精神矛盾的文件不利于稳定的市场秩序的建设。要像供给学派强调的那样,切实减税、费,切实减轻企业和老百姓的负担。

  创新是当务之急,然而创新就其本质而言不是号召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结果,而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市场经济下的创新主体是企业。这源自于市场经济下创新的特点,即创新的回报性和风险性。创新包括技术上的风险和市场上的风险。

  一个国家的创新状况取决于民众的普遍参与制度,取决于商业氛围。商业氛围的浓厚,不仅会使创新的参与者绝对人数会增加,而且会提高创新的成功率。政府要做的是创造浓厚的商业氛围,保护知识产权,使创新者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社会文化要高度评价创新者,要包容创新一开始的异想天开。政府要有规划,但规划不能太细,且要富有弹性。要发挥规划在战略层面,基础层面的主导作用。在微观层面,给企业留下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

  4.当前调整产业结构,清理过剩产能,可以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但总体方向还是要建立起健全的、本身具有自我强调调节功能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最少宏观调控的体制是最健康的体制。这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和努力方向。(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