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防止“令箭”变“鸡毛”
李军//www.workercn.cn2013-10-24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令箭,也叫令旗,旧时军中发号施令所用的小旗,意味着军令如山。鸡毛,随处可见,常比喻一文不值。“拿着鸡毛当令箭”这句俗语,说的是把别人随便讲的话当作命令一样对待,讽刺的是那种玩弄权术、狐假虎威的行为。实际工作中,“拿着鸡毛当令箭”会带来执行上的盲乱,往往出现消耗了人力物力却做“无用功”的局面。

  “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危害显而易见,但若把“令箭”变成“鸡毛”,执行环节不好好抓或根本就不去抓,让上级指令成“纸令”,笔者以为其危害一点也不亚于“拿着鸡毛当令箭”。为何“令箭”会变成“鸡毛”?或许有的同志觉得这主要是下级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变了味。然而追根溯源,领导和上级机关也应反躬自省,切实分析自身存在哪些问题而导致如此结果。

  首要一点,是发令者随意性大,自己没把令箭当令箭。作为领导和机关,要重视自己发出的每一道命令,先问问自己这道“令箭”该不该发,发后应认真做好意见反馈工作,切实让这支离弦之箭直奔标的,不偏移、不跑靶,“一口唾沫一个钉”。可是,有的领导和机关同志习惯于工作布置了、任务明确了,至于效果咋样,却不仔细调查过问,这如同一项规定“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风一吹,掉在地上”,如此对待自己发出的“令箭”,也就无怪乎下级会拿其当“鸡毛”了。

  “令箭”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是决定下级是否将其当作“鸡毛”的又一重要原因。“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令箭”能否末端见效,就看其被拥护、被认同、被执行的程度如何。倘若出现阳奉阴违、打折变通,甚至自搞一套、自行其是的情况,除了审视执行者的品德、能力、素质之外,还应该反思这项指令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不周不妥之处。比如,机关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及时、不到位,挤用同一时段,导致工作“撞车”,命令就无法妥当执行。再比如,有的领导不问实际就作指示、提要求、定指标,导致怨言四起,落实不见底;还有的领导甘做传声筒,对上级指示要求,不结合本单位实际细化分工,搞上下一般粗,导致落实起来难度很大。如此“乱箭齐发”,必然使得“到位抓、抓到位”成为一句空话。

  领导和机关自身是否严格遵从“令箭”的要求,也是原因之一。有道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倘若发令者自我要求不严,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却突破禁令,那“令箭”的执行力度自然会打折扣。这就是为何一道同样的“令箭”,却因发令者表率作用的差异,而使得执行效果相差甚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出台八项规定、十项规定,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再到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始终强调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要带头学习践行。这充分说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重要性。

  防止“令箭”变“鸡毛”,就要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抓好落实环节,做好跟踪问效工作。如若落实不力,该谁负责就谁负责,该谁挨板子就谁挨板子,这样才能维系“令箭”的权威,做到“令行似箭,弓开靶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