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老百姓得实惠 共产党得民心
——江西赣州以“三送”工作践行群众路线的调查与思考
许军 谢文 谢满生 张惠婷//www.workercn.cn2014-04-29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2.同甘苦办实事,赢得群众信任

  干部喊破嗓子,远不如甩开膀子。做群众工作,投入金钱,可能远比不上投入感情。

  过去干部下基层,听取汇报多、调查研究少,看得多、干得少,说得多、兑现少。为了打开群众的“心门”,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赣州要求所有“三送”干部必须沉下身子到群众中去,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干部沉下去,而不是浮在表面。同时赋予三送”干部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帮扶任务。如单位联系村(社区),主要是定点包扶贫困村,在资金、项目、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干部联系户,主要是常态化收集民情民意,实打实和群众结对帮扶,做好每一件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事情。市、县两级整合水利、交通、扶贫和移民、乡村建设等涉农资金,统筹用于“三送”项目建设。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集中用于立不上项目的小型公益事业建设奖补,为群众解决了许多盼了多年、单靠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切身利益问题。各单位也从有限的工作经费中挤出资金为基层做好事、办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这些措施,使得干部与群众距离大大拉近。

  过去干部下基层,来时要招待,走时还要拎土特产,“走一趟、撮一顿”。赣州“三送”工作起步之初,就严格要求干部必须住在农家,不能住招待所;必须自交伙食费,不能增加群众负担。干部与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有效树立了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干部的实际行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少了埋怨、多了信任,有难事总是先找干部帮助,有了心事也愿与干部谈心。

  3.制度保障常态化,建立“不走”的工作队

  根据一年多的实践,赣州将“三送”由阶段性活动提升为长期性工作,由“活动”到“工作”两字之变,“三送”迈出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关键一步,形成了督促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三送”常态化的保障制度包括:干群结对关系原则上五年不变。驻村干部在乡、村挂职的应挂满两年以上,不挂职的可一年一轮换。干部走访群众记“民情日记”,对群众诉求建“民情台账”,实行首问负责、归口办理、限时办结、跟踪督办、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等制度,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建立全市统一的96333群众热线和信息服务中心,24小时受理群众电话、短彩信、网络诉求,对群众诉求实行集中受理、分级承办、限时反馈。实行电话抽查、明察暗访,督查“三送”干部到岗到位、联系服务群众、兴办好事实事情况,同时每年对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进行考评,扬先惩后。

  制度的规范与保障,使干部下基层能够下得去、呆得住,下去以后有事干、干得好。

  4.建立干部选用工作链,锻炼干部能力作风

  赣州将“三送”工作作为干部作风建设的练兵场,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逐步建立干部到基层培养、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的干部选用工作链。

  在乡、村党务公开栏公示责任单位、下派干部名单、联系对象等信息,并就帮扶具体事项、措施及完成时限、成效等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为保证承诺兑现,还引入民意测评机制,每年采取实地考核、问卷调查等形式,组织当地群众对“三送”驻村工作队及驻村干部进行满意度测评。干部干得怎么样,最终群众说了算。

  赣州年终还组织干部“双述双评”,既向组织述职,又向群众交账,并接受群众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记入干部“群众工作档案”。选任干部时,将考察延伸至干部的联系点,联系户满意率低于90%的不提拔使用,低于80%的诫勉谈话,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三送”工作的深入推进,冲洗了干部身上慵懒的习气。对政策一知半解、不注重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联系群众走马观花、办事情急功近利贪大求洋、不敢触碰矛盾较集中的问题等一系列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四风”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取得了以群众评议促群众满意的效果。驻赣县江口镇旱塘村“三送”工作队长李豫玲,参加“三送”前没有在基层待过一天,刚开始进村入户时处处碰钉子。基层两年的锻炼,村里一位老书记评价她“会说农家话,会干农家活,会办农家事了”。2013年10月,李豫玲因“三送”工作群众反映好,被任命为赣县政府办副主任。

  真情赢得信任,干群关系再现鱼水情深

  一个“送”字,顺应了群众的期盼,反映了工作的主动和重心的下移,带来干部作风的巨大变化。群众看干部,干部为群众,党群干群关系在联系服务中不断融合、加深,群众对党发自内心地拥护和支持。

  1.夯实了群众基础

  赣州以“三送”工作回应群众关切,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政策举措“送”给群众,新风正气扑面而来,更加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满怀。同时,党员干部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和最急需解决的困难入手,帮助解决住房难、出行难、喝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年多来,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68.95万件,送帮扶慰问资金9.08亿元,争取项目扶持资金62.78亿元。这些惠民实事,让群众坚信党的干部是他们最可依靠的主心骨,他们以纯朴的方式去感激干部、感谢党恩。危旧土坯房改造现场、道路修筑一线,为“三送”干部送上客家米果、擂茶;在家中悬挂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自发捐资修建感恩亭;山歌新唱:“又见苏区好作风,结对帮带联群众;送宝(政策)送暖送新屋,粘心粘肉铭恩情。”兴国县革命烈士胡灿之孙胡续生说:“有了中央的好政策,老百姓告别了低矮漏雨的土坯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英明领导下,我们的日子会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自20世纪50年代初就以船为家、捕鱼度日的上犹县563户“水上漂”农户,在“三送”干部的帮助下实现了上岸定居,他们在新房门前贴上对联:“头枕波涛入眠岂能平稳、脚踏实地立居方可安定”,横批:“感铭党恩”。

  2.锤炼了干部队伍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赣州让所有干部下到乡村“接地气”,切身体验泥土之辛、稼穑之苦、百姓之难,使他们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想问题、办事情的角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广大干部涤荡了心灵垢土,群众观念明显增强;执行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主动自觉,努力当好群众的政策宣讲员、民情调查员、纠纷协调员、便民服务员、程序监管员,在联系服务群众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崇高的价值追求;做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树起一面面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旗帜,弘扬了苏区干部好作风,打牢了群众路线之“基”。

  如今,赣州群众称“三送”干部是“全能干部”,即“脱下皮鞋能走田埂、脱掉西装能戴草帽、住在农家能打呼噜、面对农事能知晓、拿起文件能讲好、放下笔杆能挥锄头、走村串户能聊家常、拿起文件能上讲台、踏进泥土能知农事、走出村庄能销产品”。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无疑是党长期执政的骨干力量。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