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顶层设计引领信息化六向发力
//www.workercn.cn2014-09-18来源:人民邮电报
分享到:更多

  

  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信息化进程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越来越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系统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我国的信息化进程面临挑战:欧美国家政府、设备商不断推陈出新,从ERP与智能电网到智慧地球、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创新层出不穷,而我国在基础创新、顶层设计创新方面仍采取跟随策略。信息化基础创新、顶层设计不可或缺,缺乏顶层设计的信息化建设会造成信息系统盲目建设、信息孤岛、资源浪费,这种无形的资源浪费与硬件的有形重复建设相比,对人力、财力的浪费可能更严重。只有明确了信息化的方向、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化,信息化的需求者、开发者才能有的放矢。

  城市信息化:

  最终目的不是单一产品

  核心:城市信息化的本质是城市的管理提升,如何协同好各个职能、行业、城市要素,将城市管理的理念、方法、制度、体系纳入城市系统、数据库系统,统领这些基础软硬件,构架协同后台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市民、城市管理者、企业三类客户服务。

  根据信息化本质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概念属于城市信息化范畴,后者说商家包装的产业概念,其本质依然是城市信息化。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不是摄像头、不是红外感应,也不是交通流量监控,这些都是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的,如果把城市信息化看做一个产品,根本需求是以上所述三类客户的需求。

  城市信息化可以分为四层实施:门户层、协同层、网络层、感知层。城市信息化发展到最后是城市的三大类需求方:城市管理人员、企业法人、市民能够通过城市信息化平台门户办理城市生产、生活的信息环节;数据协同层是城市的各个职能部门将数据纳入统一的数据库或进行数据之间的交互、共享获得数据挖掘和提取;网络层利用无线城市、城域传输网等通信网络传送城市管理信息,感知层包含各类监测装置、摄像、红外感应等所有城市的物联网“毛细血管”获取城市的物理信息。城市信息化是基于政务信息网的升级,但传统政务信息网向城市信息化过渡必须着力解决横向、向下两个维度的信息流拓展,横向就是城市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以大数据为名),向下就是借助物联网的庞大功能,只有架构在信息系统中物联网的建设才有意义。

  行业信息化:

  关键在于搭建统一平台

  核心:行业信息化的实施主体是政府行业监管机构、行业协会机构等。行业监管机构需要将本行业内的监管数据、调查统计数据、规费、资质管理等数据进行统一搜集和信息分布,这就需要一个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比如说税务部门的税控机系统、公安部门的自动报警联网系统、各医院的信息共享系统等。最终目的是提高监管水平、服务企业和公民。

  行业信息化可以参照城市信息分层模型图分为4层,其中感知层、网络层类似,感知层的载体为计算机、触摸屏、各类检测设备等。例如某市医疗行业将本市的各类医院进行联网,统一接口协议,市民看病检查结果和图片就可以联网、互认,减少了重复检查,病人持医保卡就可在网上查询自己的电子病例,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再如环保行业,要在重点排污企业安装监控设备,一旦发现偷排等情况就进行处罚和停产整顿,通过排污检测为整个行业建立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企业信息化:

  找到企业价值链主信息流

  核心: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是找到企业的价值链主信息流并尽量使价值链最短,盘活企业现金流,兼顾可持续发展。企业的信息流分为4大类和3个信息支流,即技术、管理和市场。

  信息主流是企业成本控制和盈利的主线,也找到企业现金流短平快的企业活动主线。信息支流是支撑信息主流完成的必要条件,它们的作用是在成本、人员、技术、物料、财务上给以支撑,以三大信息流板块分工协调。将企业的盈利周期、发展周期统一到一个主信息流,在添加辅助信息流,并在上下游之间形成协同。信息流模块化的目的一是深入、规范化,二是加强协同。往年模块有的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协同机制,属于碎片化机制。抓住了公司现金流的主流,并缩短整个周期,就抓住了企业长期盈利的关键点。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