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山区县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汪应培
//www.workercn.cn2015-04-16来源:中工网—《安徽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办、国办于2014年12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作出了宏观指导和要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力求落实的精准和可行性。本文结合我所在的青阳县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对山区县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粗浅的管见和蠡测。

  一、山区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制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强力驱动下,大多山区县的公安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山区县受地域、经济、人口、环境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文化投入明显不足。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是以服务人口的规模为主要依据的。像青阳县这样的山区县,人口总量大多较少(10余万至20多万),很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很难立项。大多山区县财政投入能力有限,规模较大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缺乏财力支撑。如青阳县文化馆、图书馆同在一幢楼,面积不达标,且动静相扰,急需要重新规划建设。山区交通偏僻,住居分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现象,基层文化机构难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影响标准化、均衡化发展。另外,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器材的更新、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等,需要逐年增长。

  2、体制不顺,机制不畅。目前不少县“三馆”人员编制三十多年不变,事多人缺的矛盾突出。如青阳县图书馆只有8个编制,而服务内容和区域却不断增加,难以长期持续。文化事业单位事业不仅编制少,人员结构也不合理,优秀人才很难进入,出现人才断层现象。在2006年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事业单位建制撤销,划归社会事务服务所,致使文化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无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工作上。同时,乡镇综合文化站实行的是“行政隶属于乡镇政府领导,业务接受县文化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处于“管事的不管人,管人的不管事”尴尬位置。

  3、文化人才青黄不接,队伍不稳。县、乡两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普遍存在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术能力不强等问题。受编制、机构、福利待遇等条件的限制,受过高等教育的艺术人才难以进入文化队伍。人才匮乏是当前制约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山区县文化发展的不均衡

  均等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目标。但当前许多山区县的文化服务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1、文化受众的主动与被动。作为山区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居民的文化生活相对丰富活跃,可以主动提出文化需求。但是,这部分人只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地域广大、人数较城区多得多的乡村,文化建设还是薄弱,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匮乏。随着相当数量的中青年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数量庞大,他们很少到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服务,他们所能享受的文化大多是送上门的服务,属于被动性的接受。解决县域城区和乡村的文化服务的不均等,是个难度较大的问题。

  2、服务方式的传统与创新。许多山区县文化服务基本上是传统模式,一方面,“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给群众以实惠,另一方面即便是农村,部分人产生了新的要求,如: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创新文化活动方式、手段,是一个新的迫切课题。山区县不少乡镇目前还缺少这种手段、方式和人才支撑。而创新对于年轻一代更具有吸引力。

  3、资源配置的主导与多元。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一般由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主导,但是政府又无力全部兜底。日趋多元的文化需求,有赖于社会力量的参与,不断丰富活跃文化市场。政府应该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民和社会人士自筹资金自办文化,要鼓励社会捐赠赞助、各方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同时要积极整合现有多个部门资源,改变文化部门单打独斗的状态。我省正在试点的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一个好办法。应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推广,解决农村尤其是山区县文化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山区县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途径

  按照《意见》精神,要推动山区县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以老少边穷地区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设施、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文化帮扶等为重点,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扶贫项目。落实对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及西部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的政策。促进地区对口帮扶,加大人才交流和项目支援力度。深入实施“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专项支持计划。支持贫困地区挖掘、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1、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弥补公共文化领域投入不足的缺陷。中央政府应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财政扶持,应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应将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配套和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加强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力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站点下移,就近、便利的开展文化活动。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组织体制、管理制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研究和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推动各部门形成合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考核制度,确定公共文化服务目标责任制。

  大力进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突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作用,编制部门恢复其事业单位机构,增加其人员编制,将乡镇文化、广电、体育等编制合一,保证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不少于3人,身份待遇应和乡镇民政所、司法所同等;转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独立运行状态,实施“总、分馆”运行模式,以一个资源齐备、服务规范的文化服务机构为“总馆”,统领和整合区域内的单个基层馆,统一资源配置、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分配,变分级管理为集中管理,变独立运行为网络运行,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3、以标准化带动均等化,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做到扩大覆盖、消除盲点、完善服务、改进管理。推行“菜单式”服务,加大对山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形成文化服务均等享受。

  4、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构筑公共文化多元供给格局。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委托、承包等方式,将部分公办文化服务设施交由私营组织、社会组织经营管理,或者将民办文化服务设施交由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管理,经营者实现公益性服务目标。政府也可以通过招标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向具备资质的私营组织、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及相关鼓励政策,引导私营组织、社会组织或个人设立文化专项基金,以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和开发,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内容和服务形式。

  5、创新公益性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活跃群众文化活动。山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也要方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社区文化抓展示平台,抓骨干辅导,抓网络培训,乡村文化坚持一送二请三培育,在抓好阵地文化的同时,下移工作重点,走进村庄,把图书、电影、戏剧、歌舞送到农民的家门口,逐步将农民文化被动欣赏引入主动参与。在组织文化下乡的同时,安排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出农民喜欢的文艺作品。

  6、建设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要认真贯彻《意见》精神,大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素质。要改变以往人才培养的模式,努力培养文化服务队伍骨干,建立激励评价制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思想素质,积极培养创新型文化人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采取有效手段,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以适应新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定期举办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轮训班。(作者单位:青阳县文化馆)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