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建设与五大功能区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www.workercn.cn2014-01-23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动我市五大功能区建设的重要动力机制。五大功能区的人民群众通过一系列公益性、公共性的精神文化活动,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道德规范、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方面逐渐形成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条件,是推动五大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以建设文化强市为总揽,加强“顶层制度设计”

  五大功能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建设文化强市为总揽,根据区域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积极创新设计文化服务工具,系统谋划顶层制度设计,全面安排层级互动响应机制,刚性规定政府绩效目标的实现。

  突出规划的引导功能。我市五大功能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总体发展规划,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引导公共文化健康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体现公共文化导向与服务并重综合功能。应加快制定五大功能区各类文化服务单位服务标准及绩效考评体系,并尽早谋划“十三五”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战略,使之成为我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域要紧紧围绕各自功能区的发展定位,进一步谋划、制订相应的配套规划,做到与相关规划的有机衔接,相互配合和促进。

  发挥政策的指引作用。在全市“一盘棋”的前提下,五大功能区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立其服务领域、服务重点、服务方式和服务途径,设计和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政策,缩小政策单元,分类指导,精准用力,做到接地气、送实惠、有活力、能持久、受欢迎。应着重研究分区域现代公共文化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投融资政策、公共文化资源管理政策、加强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保护政策、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重点扶植政策等。如在财税政策方面,要按照中央的规定,政府要制定保障五大功能区财政经费落到实处的刚性制度。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针对五大功能区的不同特点、不同要求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建设和评估标准,应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和各个功能区的发展定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结合起来,按照具体性、可量性、实现性、现实性、时限性的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中心,科学合理制定能涵盖公共文化服务各主要方面的指标体系,综合反映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产出、数量、质量、运行状态等,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治理体系,提高“文化善治”能力

  文化治理是一种现代国家治理形式,体现了政府文化职能从传统公共管理向现代治理的根本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种综合性的公共文化运作机制和制度安排,它是国家、政府、社会、民众的多元互动与相互交织。五大功能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治理体系,既是政府文化福利承诺与文化责任的担当,也是现代社会多元主体内在诉求的体现。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五大功能区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构建法人治理结构,是进一步激发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动力和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识之一。构建法人治理结构是一项系统细致的工作,既需要政府下放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权限,减少对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具体事务的干预,明确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独立法人地位,使公共文化事业单位自主管理、微观运营,也需要政府强化对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加强绩效管理和目标考核,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和效率,确保实现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目标。

  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各个功能区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和资源禀赋,建立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吸纳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公共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在进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时,要搭建起政府、企业、社会、居民的互动交流平台,实现社会信息的充分沟通,促使公共文化资源的流向能够充分体现民意的导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和内在机制,只有充分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调配,构建起多元文化治理模式,才能真正建立起“大社会、小政府”的文化治理基本架构。

  建立科学、完善的公民参与保障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种类和方式上,要充分吸纳社会各个层面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发挥各主体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第一,拓展公民参与的渠道。可借助互联网在传递信息方面的快捷性与方便性,广泛收集民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第二,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设计与安排。我市公民参与的制度必须置于我国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来设计与安排,比较合适的做法就是对当前公民的参与制度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第三,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与水平。应促使公民树立积极参与集体事务的理念,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公共文化的建设中来。政府还要加大对公民培训的力度,使其掌握适合的参与途径与方法,明确参与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区域特色,彰显“重庆特色”

  文化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五大功能区的文化发展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对公共文化服务规模、内容和质量存在多样化的需求。各个功能区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保障、促进各地区平等发展和各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依据其资源禀赋和现实发展水平,实现区域的“特色发展”。

  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实施提档升级战略。都市核心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围绕集中体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业中心功能,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美丽山水城市、智慧城市和现代大都市风貌,建成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都市中心区的发展定位来开展;都市功能拓展区要围绕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服务影响力,是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主城生态屏障区,以及未来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区的定位来开展,两个功能区的工作重心应从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向提供多元、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转变,努力建设多层次的都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城市发展新区: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新区是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和川渝、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是解决好大城市病的关键区域。随着人口扩张、大量产业工人集聚,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半径的缩短,城市发展新区应夯实基础,创新发展,在全市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实施特色彰显战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两个功能区作为我市生态文明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技术,充分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三峡、武陵山区的传统优秀文化,凸显重庆元素,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执笔:罗锐华、胡攀、吕昕)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