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畏后患”与“不想腐”
张雪飞
//www.workercn.cn2016-02-02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开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沧州有个叫刘士玉的孝廉,家里的书房被狐狸占据,当地“良吏”董思任主动上门驱狐。正当董大讲道理之际,狐狸反讽道:您为官很爱民,也不收受贿赂,所以我们不敢骚扰您。“然公爱民乃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在这个寓言故事中,纪晓岚借狐狸之口,揭穿了这样一类“清官”的真面目:表面是在为民做事,目的却在于邀名作秀;不收受贿赂,不是因为本性清廉,而是害怕产生后患。充其量,这类官员也只能算“不敢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我们要着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从“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体现的是一个从硬性约束到思想自觉的发展轨迹。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的当下,领导干部更应在“不想腐”上下功夫。

  “不敢腐”与“不想腐”差距何在?可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这个问题。重温杨善洲的事迹,笔者发现他可谓“不想腐”的典范,创下的几个“没”感人至深:没吃过一顿免费的饭、没让子女搭过一次公车、没用公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没给亲友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他不占公家一分便宜,但把责任和使命扛在肩上,常年奔走在基层一线,为一方发展殚精竭虑。而当下有的官员,习惯了以前“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看着办”,现在随着正风反腐力度的加大,“不敢腐”了,但在工作上也变成了消极无为、怠工观望。说到底,他们还是局限于个人的名缰利锁,格局太低,跟杨善洲那种“不想腐”而主动作为的境界大相径庭。

  领导干部如何实现由“不敢腐”到“不想腐”的嬗变?当双管齐下,在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法规制度的同时,还应唤醒干部内心的道德律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建心灵秩序,让“不想腐”成为内心深处的价值认同,自觉地提升人生格局和道德情操,向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目标去努力。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