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清官张伯行
周游
//www.workercn.cn2016-08-08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更多

  

  张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晚年更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后经考选,授内阁中书,又改任中书科中书,从此步入仕途。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仪封地方连降大雨,河水猛涨,城北旧堤立现溃决。危急时刻,“丁忧”在家的张伯行挺身而出,自发地组织民众装沙土袋堵塞决口。张伯行组织抗洪抢险的事迹传到正在黄河视察水患的中央大员、河道总督张鹏翮的耳朵里,张鹏翮的眼睛一亮,随即向皇帝疏荐张伯行,言其“堪理河务”。于是,皇帝命张伯行以原来的官衔到河工任职,督修黄河南岸堤二百余里,以及马家港、东坝、高家堰各工程。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伯行被授为山东济宁道。适逢灾荒之年,便从家乡运来钱和粮食,并缝制棉衣,用来解救百姓的饥寒。皇上命令救济灾民,张伯行便拿出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有余赈济所属汉上、阳谷二县。山东布政使责备他独断专行,准备上疏弹劾,张伯行说:“皇上有旨救灾,不能说是独断专行。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应该以仓谷为重呢,还是以人命为重?”由于张伯行据理力争,布政使只好停止弹劾。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二月,皇帝南巡,途经山东临清,召见张伯行,十分赞赏他的治河才干,亲书“布泽安流”榜,作为对他治河成绩的奖励。张伯行以治河而知遇于皇帝,受到器重。次年五月,经皇帝批准,提升张伯行为江苏按察使。从此,张伯行进入清朝政府高官的行列。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正月,皇帝再次南巡,三月二十五日,在松江召见张伯行,对大臣们说:“朕至江南,访问张伯行居官甚清,此名最不易得。张伯行由进士历任按察使,不可以书生待之。”又对吏部说:“福建巡抚员缺,甚为紧要。张伯行为人笃实,即在行间,亦非退缩者,擢升为福建巡抚。”皇帝征求大学士和督抚们的意见,这些人都会看皇上脸色,拍马屁功夫十分了得,都“推奖无异词”。皇帝非常高兴,说:“汝等何莫保举,朕保之。将来居官好,天下以朕为明君,若贪赃枉法,天下笑朕不识人。”当即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赐予“廉惠宣猷”的匾额。张伯行上疏请求免去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因灾荒而欠交的赋税。因为福建的米价很贵,张伯行请求动用国库的白银五万两购买湖广、江西、广东的米平价出售。他还建鳌峰书院,置学舍,拿出自己的藏书,搜罗前代文人的文集刊印成《正谊堂丛书》,用来教学生。福建百姓祭祀瘟神,张伯行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塑像,改祠堂为义学,祭祀朱熹。民间多尼姑,有人卖贫苦人家的女子,以致削发为尼者成百上千,张伯行命令这些人家赎回自己的女子,为她们选择配偶。有家境贫穷无法赎回的,由官府出钱赎出。由于张伯行“治尚严明”,使得“贪吏奸胥,则尽置之法,政教大行”。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张伯行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时,全程路费仅花一两银子。他临走时福建的百姓痛哭相送,如丧考妣。张伯行赴任后,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檄文中写道:“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

  江南一带官场上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的现象非常严重,浮华奢靡之风盛行,所谓“各行省积弊最深者莫如江南”。张伯行走马上任后不负圣望,他见巡抚衙门连帷幕也是富丽堂皇陈设豪华,让人把这些东西全部撤掉,换成布做的。《禁止馈送檄》就是他在这时拟就的。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当地风气为之一变。

  六合县县令将一幅山水画送到张伯行府上,请他指教。张伯行回家后见到画幅,竟从画轴里抖出一根金条来。他找来这位王县令说:“你的画不错,我收下了。礼尚往来,我也送你一幅字。”王县令很高兴,惊喜地接过字幅回去了。回到家后,从里面倒出根金条,物归原主。再看张伯行写的字:“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张伯行“一字诗”自此不胫而走。

  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张伯行升为礼部尚书,两年后,一代清官张伯行病逝,享年七十五岁。皇帝赐谥号“清恪”,意为官清廉,恪尽职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持躬清介的一生。他死后江苏、福建、山东的百姓们不忘他的恩德,都建祠堂祭祀他,称他为“天下第一清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