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毋忘历史 警惕虚无
——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有感之二
肖纯
//www.workercn.cn2016-07-06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言论自由不是解构历史的理由,任何人都应维护历史。这不仅是对英雄的尊敬,也是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我们怎样看待历史、理解历史,不仅关乎我们对过去的勾画,更影响未来的走向。

  记忆是人类生存和构建社会的基础。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科学概括了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深切怀念为建立、捍卫、建设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号召全党同志在回顾历史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现实中,历史虚无主义已从学界争论转向了政治诉求,利用新媒体,影响日趋广泛、危害不容忽视。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伎俩是将“假设当前提”,通过重构历史来否定历史,比如“如果没有抗美援朝”。另外就是“把支流当主流”,比如“鸦片战争带来近代文明”。通过有选择地剪裁历史,达到否定现实的真实目的。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跑马场”。信口开河的只言片语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积累效应,形成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娱乐氛围。

  历史虚无主义花样繁多、形式隐蔽,影视堪称“重灾区”。有些影视剧背离史实,精心设置“视听麻醉药”,极具欺骗性。一些古装剧随意戏说,宏大叙事被消解殆尽,只留下低俗娱乐。八卦严肃历史、编造猎奇故事,还煞有介事地提出质疑,并通过恶搞来大肆调侃,混淆是非。

  “七一”前夕,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狼牙山五壮士”名誉侵权案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洪振快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对“狼牙山五壮士”作出似是而非的推测,否认了主要史实的真实性,降低了英雄的精神价值。

  英雄不仅是个人传奇,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言论自由不是解构历史的理由,任何人都应维护历史。这不仅是对英雄的尊敬,也是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倘若什么都能虚无,岂不是虚无本身也能归于虚无?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本质上是对主流历史观的否定。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怎样看待历史、理解历史,不仅关乎我们对过去的勾画,更影响未来的走向。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一语道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选择,既需考据事实,更需辨明是非。需知历史不可随意涂改,更不容肆意虚无,否则国家和民族会陷入虚浮、飘荡、零落。

  前苏联解体正是并不遥远的前车之鉴。受“重新审视历史”的挟持,其历史教材居然被斥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谎言”。结果是人民思想被搞乱,社会主义形象被玷污,共产主义信念被动摇。

  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代表作《二手时间》中,完成了对自己国家历史记忆的塑造,并指向了批判:人们实现了所谓的“自由”“民主”,却忘记了历史、陷入了虚无。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因为最终降临的是资本主义的“二手时间”,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倒退,美好的未来并未出现。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抵御历史虚无主义需要组合拳。首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历史和现实,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真实历史;其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总结和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第三,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必须充分重视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督促和引导网络和新媒体自律,杜绝歪曲历史和丑化英雄之类的事情再度发生。

  唤起全社会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警惕,教育广大人民正确认识历史,这也是筑牢价值观、战胜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选择。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