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以党员先锋为支点撬动贫困村集体经济杠杆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盘谷村从“空壳村”到“茶园村”的华丽蜕变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委组织部、宣传部
//www.workercn.cn2017-12-20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盘谷村,位于“长寿之乡”贺州市的南部,属半山区少数民族村。全村有33个村民小组1051户4144人,现有党员72名,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耕地面积2228亩,林地面积3893亩,村民收入以传统种养和外出务工为主。曾经的盘谷村一穷二白,是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但在过去短短3年时间里,该村建成了一个总面积约110亩的村集体茶园,带动本村群众种植茶叶1260多亩,茶叶年总产值50多万元,其中村集体年收入6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7800元,茶产业逐渐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在这一过程中,盘谷村的党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过去的盘谷村是一个典型贫困“山”村,全村山多地少,经济收入单一,外出务工人员居多,村集体经济是盘谷村发展的短板。走进现在的盘谷村,巍巍群峰满眼绿,遍地绿茶溢馨香。

  盘谷村是如何“破茧成蝶”实现转型?在此过程中,如何凝聚民心、集聚民智、振奋民气?如何解决茶园建设用地、技术、销路等难题?如何确保发展成果村民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这些问题,盘谷村全体党员通过实践,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领头羊”慧眼选产业,找准集体经济脱壳点

  盘谷村作为山区贫困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往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如何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使村民增产增收致富,是村干部一直在绞尽脑汁思考的难题。

  “思路决定出路”。找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关键。盘谷村没有交通优势,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当务之急和长久之计,是要找准一项适合本村发展的致富产业。为此,村里大会小会开了不下10次,每次都不了了之。盘古村党支部书记黄土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次饭后,妻子递过来的一杯茶,给了他启发。盘谷村有着较为悠久的种茶历史,村民也有饮茶的习惯,加上地处高山地区,生态环境良好,土地呈弱酸性,种出来的茶叶品质上乘,深受茶客喜爱。黄土新坚信,盘谷村的“茶”文章大有可为。

  黄土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派驻到本村的第一书记卢艺,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卢艺认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只有结合本地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去选项目、去发展,才能在资金补助、技术扶持、市场销路上得到更多的支持,从而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收益。两位书记分工合作,共同发力,谋划茶园发展的相关工作。一方面,由第一书记卢艺与上级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对接,邀请茶叶种植有关方面的专家到盘谷村进行考察,形成茶叶发展可行性报告,争取项目落地。另一方面,村党支部书记黄土新带领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听取搜集村民关于本村长远发展、脱贫致富的意见建议。随后,组织党员干部、经济能人和部分村民到茶产业发展较好的周边地区考察学习,使大家开阔了眼界,统一了思想,增强了思富、谋富、快富的信心和决心。借助贺州市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扩源增收”工程,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东风”,盘谷村顺利拿下“集体经济茶园”项目,拉开了盘谷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序幕。

党员带头“种茶叶”,先行先试打消村民顾虑

  “万事开头难”,集体茶园筹备伊始,盘谷村碰到了三个大难题:一是发动、组织群众“难”。由于村中青壮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在村的基本是“38(妇女)61(儿童)99(老年)部队”,劳动生产能力不强;二是茶园用地选址“难”。盘谷村委没有集体土地可利用,集体茶园用地无法落实;三是做群众思想工作“难”。村民不了解、不支持,缺资金、缺技术,很难动员群众参与到茶园的创建中。

  在发展茶园的过程中,盘谷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堡垒”作用,突出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在政策宣传、土地整合、发动群众种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利用夜间多次组织召开党员会议、村民小组会议,宣传上级对茶叶种植的帮扶政策,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哪些林木提前砍伐、哪些农作物改种茶叶产值会更高收益会更快,让群众充分认识种植茶叶的广阔前景和发展集体经济茶园对本村今后发展的影响,形成发展集体经济茶园的共识和合力,促进茶园项目迅速落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筹备,2013年12月20日,占地110亩的盘谷村集体经济茶园正式成立。

  发展村集体经济,光靠村党支部力量解决不了问题。盘谷村党支部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旗帜”作用,示范引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茶园建设。在茶叶产业的发展上,由党员干部、党员致富能人带头与村党支部签订种植承诺书,示范种植,通过党员做给群众看、引领群众干,打消群众“不敢种”疑虑。在茶叶种植技术上,挑选思想觉悟高、服务意识强、懂茶叶种植的党员组成技术服务队,到农户茶园进行技术指导或在微信群、QQ群上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解决茶农“不会种”难题。在集体茶园的管理上,实行党员包片责任制,统一将茶园分包到党员头上,采取“目标+履职”公开承诺的方式,落实茶园日常管护责任,确保茶苗栽种一棵、成熟一棵、收益一棵。同时,通过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我为茶园作贡献”主题活动,号召党员特别是村“两委”干部带头支持集体茶园建设,影响和带动群众加入到茶园管护和茶叶种植队伍中来,切实把茶园管好护好,解决集体茶园“不好管”难题。在党员示范带动下,当地村民参与茶叶种植的热情不断高涨,短短一年时间,全村有72户农户参与到茶叶种植中,促进茶叶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抱团经营保品质,合作社撑起致富保护伞

  随着村里种植茶叶的农户越来越多,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由于种植标准不统一,日常管理不规范,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很难抵御市场风险,一些茶农增产不增收。因此,迫切需要一个专业组织,把茶农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合作化、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确保茶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和稳定收入。

  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盘谷村积极响应贺州市委提出的“合作社+”的扶贫模式,成立了村里第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合作社——贺州市绿谷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一成立,就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员率先入社,推广标准化种植和管理。很快,合作社发展社员40多户,建成茶业种植基地250亩。合作社成立后,围绕茶叶的种植标准和经营模式制定了一系列章程,并聘请技术人员定期下村蹲点指导,对茶树栽种管理进行全程跟踪,确保生产出来的茶叶质量过硬、品质过硬。

  随着合作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许多农户都愿意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来管理,村民李彩英就是其中一位。李彩英家中劳动力少,以土地流转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后,每年不仅可以拿到土地租金,闲暇时间还可以进入基地打工,实现在家门口当工人、拿工资。因采茶、除草、剪枝、施肥等农事活动较为轻松,留守妇女和老人做起来也毫不逊色,既有了收入,又能照顾家庭,大家干得越来越起劲了。2016年,每户“社员”农户从合作社获得的收入约为6000元。

内外发力拓销路,创办茶厂延伸产业链条

  家乡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一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黄彩标是其中一位。黄彩标是一名有着十几年党龄的中共党员,回乡后,主动加入了贺州市绿谷种植专业合作社。他对家乡茶叶种植情况进行一番调查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也正是这个决定,再次为盘谷村茶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原来,准备在家乡大施拳脚的黄彩标发现,在短短两三年时间,村里四分之一以上农户家中都种上了茶叶,规模很是可观,但茶叶的制作和销路却还是个未知数。虽然有外商进村收购,但价格波动大,没有基本保障。他想,如果建立起属于村民自己的茶叶加工厂,不仅可以彻底解决村民制茶难、销售难的问题,还可以吸纳村民进入到茶叶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就业,扩宽村民的就业渠道。

  2014年底,黄彩标联合合作社几个社员大户,集资40多万元,在盘谷村建起了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2015年3月15日,茶叶加工厂开始试机投产,日处理鲜叶达4000公斤。茶厂建成后,与茶农签订“双价”购销合同,价高时执行市场价,价低时执行合同保护价,除收购、加工本地农户茶叶鲜叶外,还以同样收购价格面向周边种植户的茶叶,将零散农产品进行捆绑组合,有效解决茶叶销售问题,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在成品茶的销售问题上,除传统市场销售方式外,黄彩标等人还借助微信平台对盘谷茶叶进行宣传、推广和销售。同时,他经过多方努力,成功注册了“天贺天枝”茶叶商标,盘谷茶的口碑得到进一步提升。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这是盘古茶园的真实写照。据统计,2016年,盘谷村茶叶年总产值50多万元,其中村集体年收入6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7800元。这只是一个开始。“小茶叶”也可做“大文章”,下一步,盘谷村还将整合现有茶园资源,扩大茶园规模,形成茶文化走廊。通过观、听、摘、炒、品、购等多元化的茶文化体验活动,发展茶文化旅游经济,让这一地绿茶托起村民的致富梦。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