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精准扶贫: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指针
福建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福建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www.workercn.cn2015-04-20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目标、根本任务,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欠发达地区和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行动指南。“精准扶贫”就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扶贫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是扶贫工作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是指导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针。

  (一)

  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精准扶贫”。此后他在多种会议或调研场合反复强调,扶贫工作要注重精准发力,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适应了扶贫工作新阶段的新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经过不懈努力,我省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大范围整体性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但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一些重点贫困地区、重点贫困人口和重点贫困问题还未根本解决,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到2018年,我省要实现23个扶贫重点县、2200个贫困村、93.8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目标,时间紧任务重,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打攻坚战,做到重点突破、定点脱贫。

  加快苏区老区发展的责任所在。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当年苏区老区人民为了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不惜流血牺牲,今天这些地区有的还比较贫困,要通过领导联系、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我省苏区老区县70个,覆盖全省9个设区市,占全省县(市、区)83.3%,大部分属山区县,发展比较滞后,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均属苏区老区县。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行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苏区老区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提高扶贫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目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许多地方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即便一些地方开展了贫困家庭建档立卡工作,也往往不能区分贫困户的不同实际建立不同的帮扶机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大水漫灌”现象。因此,下决心摸清底数,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把“漫灌”变为“滴灌”,是适应扶贫工作新阶段新特点,提高扶贫实效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在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可见,精准扶贫是解决扶贫目标不准、效果不佳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

  实施精准扶贫,需要建立健全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精准扶贫方式方法,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加强分类指导。贫困问题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特别是致贫原因不尽相同,帮扶措施也应不一样。从全省看,23个扶贫重点县都处内陆山区,生态功能地位重要,但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落后单一,公共服务薄弱,这些都是共性问题。从各重点县看,有的更多受制于地理、历史、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有的更多受制于人才、资金、科技等发展要素,有的更多受制于政策、制度和思想观念等。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也有同有异。因此,关键要把工作做细,把问题和原因搞清楚,加强分类指导,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握三个环节。精准识别是前提。要按照公开透明、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的原则,开展逐村逐户贫困调查分析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明确标准、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精准帮扶是关键。通过把脉问诊,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提高帮扶措施的精准度。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钩帮扶责任人,确定帮扶具体目标、任务、措施和时间表,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精准管理是保证。开展扶贫绩效评估,根据扶贫对象发展情况,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使扶贫信息真实准确,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建立扶贫资金、项目公开公示和第三方监督评估制度,确保阳光操作,提高资金和项目使用效益。

  做好三件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工作,“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其中,产业扶贫是扶贫的第一要务,要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但要坚持科学扶贫,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基本公共保障是扶贫的底线,必须坚持保基本、全覆盖、托底线,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权利。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要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三)

  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推动精准扶贫早日见到成效,尚需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改革创新,增强工作实效。

  需要靠强力实施。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者、主导者和实施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施力度,集中更多精力解决突出问题,全力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实现小康。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让财力更多向扶贫开发工作倾斜,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整合扶贫、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环保等部门扶贫资源,发挥各项资源的整体效益。要进一步形成扶贫合力。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落实社会扶贫相关的财政、税收等激励政策,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多维联动的社会扶贫新格局,增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

  需要靠改革推动。把精准扶贫要求贯彻落实到扶贫开发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扶贫开发工作。要继续完善领导挂钩、对口帮扶、干部驻村、山海协作、造福工程、整村推进等行之有效的扶贫工作机制,着力在提高精准度上下功夫。要重点建立健全扶贫资源优化配置机制,针对扶贫对象实际情况优化配置扶贫资金、项目、人员等资源,着力组织实施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实行“套餐式”扶贫,提高综合效益。改革贫困地区考核机制,取消这些地区GDP考核,把减贫人口、贫困群众增收、地方脱贫情况等扶贫成效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需要靠实效检验。搞好扶贫开发工作,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着眼实效,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在扶贫规划制定上,要做到目标措施切实可行。另一方面要增强耐力与韧劲。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精神,从一件一件实事做起,既要提高“滴水”的准度,以更加有效的举措实施精准扶贫,推动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精准化,实现精准脱贫;更要强化“滴水”的韧劲,狠抓工作落实,确保落地生根,把埋头苦干作为脱贫致富、跨越发展的根本支撑,一点一点地改变面貌,奋力闯出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新路子。(执笔:陈祥健 王云生)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