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以创新精神打造 “志愿者之城”2.0版
李绍元
//www.workercn.cn2016-03-01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深圳召开“志愿者之城”建设工作总结大会。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在会上指出,深圳过去5年志愿者服务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果说这5年的建设工作是1.0版,下一个5年将提出更高要求,打造“志愿者之城”2.0升级版,为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凝聚强大“正能量”。

  深圳志愿服务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2011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以来,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志愿者之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以改革为城市灵魂的深圳,打造“志愿者之城”2.0升级版,需要牢记全面深化改革的使命,以创新发展的精神,擦亮“志愿者之城”的城市名片,唱响“志愿者之城”的深圳之歌。

  一、以志愿服务助推政府转变职能

  以志愿服务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创新公共服务形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新格局的确立,改变了以往社会管理主体的单一状态,把社会组织推向了社会管理的前沿阵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改变当前“大政府、小社会”的现状,把该由市场决定的事交还给市场,把一些社会组织能办的事交给社会组织。作为在政府和企业之外服务公共职能的第三支重要力量,志愿服务组织要以“政府委托”、“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尤其是在大型活动中,以政府购买的形式,组织义工参与服务,既节约行政开支,又宣传城市文明形象。围绕政府中心工作,组织诸如交通义工、治安义工、城管义工等志愿服务,以更加温馨的形式,在“润物细无声”中履行政府管理职能。

  以志愿服务补齐民生服务短板,为民众分忧、为政府助力。目前,深圳志愿者服务协调发展不够,“高楼大厦、灯火辉煌主要都在福田、罗湖和南山,这些只是深圳的三分之一。”建设“志愿者之城”,需要做到志愿服务全城覆盖无死角,决不能忽视“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对于深圳来说,“志愿者之城”建设需要向原特区外倾斜,不仅开展助残敬老、抢险救援等传统志愿服务,而且开展诸如医疗救护、消防安全、网络安全、垃圾分类、海洋环保、临终关怀、精神关爱、禁毒防艾、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文化服务、科普讲解、社会调研、语言服务、服刑人员关爱、学生课业辅导等志愿服务,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带来的社会服务短板,真正做到为民众分忧、为政府助力。

  以志愿服务提升文明素养,擦亮城市名片。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来自不同地域的深圳人,在激烈竞争中对亲情的渴望,对关爱的追求,比任何地方都更加迫切和强烈。深圳这种城市品质,已成为深圳义工成长的深厚土壤。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是深圳的城市之魂,奉献是深圳的精神特质。深圳数次提炼“深圳精神”,但“奉献”二字始终没变。三十多年来,“先富带后富”的责任意识,让率先富裕起来的深圳人,格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热心志愿服务。如果说,移民城市的深圳品质,是深圳志愿服务的土壤;那么乐于奉献的深圳精神,则是义工发展的基础。正由于此,深圳的志愿服务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我国内地第一个义工法人组织、第一部义工服务条例、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都出现在深圳。目前,建设高水平的“志愿者之城”,打造“志愿者之城”2.0版,深圳还得登高望远,紧跟国际化标准和潮流,探索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深圳标准”,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的“深圳质量”,打造志愿服务国际化的“深圳名片”,提升志愿服务名片化的“深圳品牌”。

  二、以“互联网+”创新志愿服务形式

  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化。随着互联网发展,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志愿工作和志愿服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APP或微信公众号为载体,打造“指尖上的志愿服务平台”,实现服务项目“无线发布”与“地图式”展现。只需拿出手机动动手指,就可随时随地报名参加或者接受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线上发布,线下圆梦”的有效对接,达到“处处有项目、实时可认领、天天有服务”的效果。志愿者“电子身份证”的应用,方便志愿者注册、参与活动和沟通交流,实现“一卡在手,服务无忧”,打造“智慧型志愿服务平台”,开启志愿服务智能化时代。

  推行志愿服务精准化,实现供需双方“无缝对接”。目前,志愿服务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服务者“爱心过剩”,很多志愿者想为别人提供帮扶和捐助,却不知道谁真正有如此需求;另一方面亟需受助者“嗷嗷待哺”,因为找不到救助者,门前冷落车马稀。由于信息不对称,志愿者不了解服务对象的真正需求,只能自己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看到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以致出现重阳节敬老院老人被好几拨志愿者重复洗脚的尴尬事。解决此种尴尬,需要相关部门组建诸如扶贫超市、APP、微信公众号等统一捐赠平台,实时发布和更新“供求信息”,以双向订单的方式推行精准化志愿服务,实现供需双方信息“无缝对接”。

  面向基层定向发力,打通志愿服务“最后一公里”。“志愿者之城”建设要贴近基层、贴近实际,找准工作着力点,拓展服务领域和区域。“做好志愿服务,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效。要把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向基层延伸。”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支持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大胆创新,不断深化和拓展志愿服务内涵,在基层提供更多“准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多办温暖人心的好事。

  三、以精细管理创新志愿服务内涵

  按照志愿服务的“深圳标准”,提升专业化水平。标准是行动的指南。古人云:“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标准的高低,决定了行动的效果。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近年来,“深圳标准”突飞猛进,赢得了广泛认可。建设“志愿者之城”2.0版,需要以国际一流、行业先进为标杆,创建志愿服务领域的“深圳标准”,推动深圳志愿服务的专业化,保持志愿服务的“排头兵”地位。

  围绕社会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推行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民生导向,从社会热点、难点和痛点出发,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年初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自主申报、单位推荐、综合评审等环节,或者以直接指定的形式,确定一批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并提供骨干培训、专业指导等个性化服务。实行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坚持“深化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相结合的项目滚动开发机制,列出志愿服务项目清单,健全项目数据库,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科学化和常态化水平。

  加强制度建设,实行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2011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规划用五年时间,从社会参与、志愿组织、社区服务、激励机制、资源保障、文化建设6个方面,全面建设“志愿者之城”。目前,“我市志愿者的数量和志愿组织的规模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接下来要在规范运作、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打造“志愿者之城”2.0升级版,需要完善组织管理制度,探索志愿者退出机制,在推广电子义工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志愿者注册、培训、服务时间记录等相关制度。打造“志愿者之城”2.0升级版,需要健全培训制度,坚持通识基础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坚持志愿文化培训和志愿知识培训相结合,坚持骨干领袖培训和普通义工培训相结合,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打造“志愿者之城”2.0升级版,需要健全志愿者权益保障与救济机制,为志愿者提供人身安全与健康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险与保障,消除志愿者后顾之忧;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流向志愿服务领域。打造“志愿者之城”2.0升级版,需要健全激励机制,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细则,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和市民文明行为档案,探索以志愿服务折抵不文明行为的罚款处罚;创建“爱心银行”,建立志愿服务积分通存通兑、延时使用机制;完善志愿服务积分入户等激励政策,鼓励有关单位在招工、招生和评优时,优先考虑有志愿服务经历者;扩大志愿服务的激励范围和表彰力度,加强“五星级义工”、“百优义工”和“义工服务市长奖”评选工作。

  概而言之,打造“志愿者之城”建设2.0版,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实现社会化动员,让志愿服务承接政府职能;信息化支撑,让志愿服务无缝对接;制度化推进,让志愿服务规范有序。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到精准化发力,让志愿服务代表“深圳标准”;专业化发展,让志愿服务体现“深圳质量”;品牌化推广,让志愿服务融入“深圳精神”。(作者单位:深圳市光明新区改革办(发展研究中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