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关切农民利益,返乡创业才能有为
胡印斌
//www.workercn.cn2016-09-22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到农村去创业渐成热点。随着中央及各级政府惠农政策的普及,志在四方的大学生、怀揣乡愁的企业家、倦鸟归林的农民工,纷纷来抢占农业“风口”。来自农业部统计数据,目前全国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480万,各地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数年均增幅保持在两位数左右。

  “田园将芜,胡不归?”数量庞大的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接踵返乡,投身到乡土中国的建设之中,必然给沉寂已久的田园注入新鲜元素,带来蓬勃活力,甚至带来新的“乡村革命”也未可知。毕竟,这些“归去来兮”的人,早已不再是离开之前的农民,而是有见识、有技术、有积累,经历过城市化洗礼的新农民;也不再是当初走出去读书的懵懂青年,而是有文化、有想法、视野开阔的大学生。

  更不要说那些在城市打拼多年、熟谙市场运作的专业性人才了。他们往往能够找到农村新业态的空白点,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可以说,所有这些“新农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市场,这样的“下沉”,在很大程度上也将极大盘活、整合、重塑农村沉淀已久的资源,并为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拓出一条新路来。

  这方面不乏成功的例子。全国返乡大学生论坛发起人、海南生态村发展理事会理事长陈统奎,原来是著名的媒体人,五年前回到老家海口市秀英区博学村创业,搞民宿、卖荔枝,创立“火山村荔枝”品牌,出售村里不使化肥、不使除草剂、低毒低度使用农药的古法种植荔枝,市场售价曾高达66元一斤。目前,博学村已成为了一个乡村休闲胜地,村民也因为种植荔枝脱贫致富。

  不过,很多农民工、大学生在返乡的过程中遭遇现实考验,很多以前“想不到”的困难,使得这些信心满满的“新农人”颇觉不适。这里边,不仅有传统思想与观念的约束,比如不少人仍认为到农村去“丢人”“没面子”“让人笑话”等等;也有市场拓展困难、资金筹措不易等问题。而满脑子新概念,想在农村实践“互联网+”的努力,往往也在相对还比较落后的农村遇阻。由此产生的现象就是,很多返乡创业者往往又重新卷起铺盖进了城。

  客观地讲,并不是农村的环境因为返乡者的到来才发生了变化,而是农村本来就是那样的状况。创业者来之前如此,来了之后依然如此。换言之,恰恰是因为回乡创业的人之前缺乏对农村环境的了解,或虽有了解但准备依然不足而导致了“不适”的产生。

  这些年来,中国农村虽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但总体而言,其经济社会环境仍与城市有很大差距。一方面,因为长期以来公共财政投入的不足,农村的基础设施欠账很多,公共服务水平很低,不仅网络普及不足,金融服务缺乏,甚至连最基本的水电路,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实现畅通。另一方面,农民的认识还不到位,接受新事物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这些问题尽管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推进,已经有所改善或正在逐步改善,但由此给返乡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却很难尽快改变。因此,与其抱怨农村环境不好,抱怨农民思想观念落后,还不如事先多一些准备,少一些“想当然”,认真打量那片土地,以冷静的头脑、平静的心绪,做好迎接困难的充分准备。

  特别是,一定要改变那种“淘金”的心理,总想着顺风顺水,或者只是看中了农村廉价的劳动力和闭塞的环境,“捞一把就走”,而无视农民的利益。甚至有的企业名义上是到农村创业,结果却在开发的过程中,让农民失去家园。这样的做法,即便能够有所收获,也注定不可能长久。

  陈统奎的品牌农业之路之所以能够前景广阔,正在于他和同伴能够号召、吸引当地农民一起来做,自下而上,民间参与,共同发展。他认为,人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多漂亮的村庄啊,你公司凭什么来“互联网+”一下,据为己有?“我们希望用世界的眼光、价值观来打造这个村庄,带领我们的农民走向一个自立、有尊严、有傲骨的美丽乡村。”

  实现理想的关键在于要找到利益扭结点,这就需要,创业者必须把自己的利益与农民、农业、农村紧紧缠绕在一起,共享、共赢、共存,要让农民看到实惠,感受到诚意,并从根本上葆有一种重建乡村的情怀。一旦形成了这样的良性互动,则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才有可能扎下根去,融入这块土地并茁壮成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